忒殷勤,檐际一抹秋痕。引上金粟月娥,真个也销魂。重整罗鬟波袜,向雁绳斜处,步碎罗云。还疑是渡凫,舞衣颠倒,如梦如尘。
飞琼伎与,回丸承溜,骋巧翻新。嘅此生涯,尽去来、飘同轻絮,点点芳春。踏歌和罢,了欢场、已过黄昏。蓦又惹起,红愁碧怨、有谁怜汝,只自温存。
【注释】
湘春夜月:唐教坊曲名。又名《夜会引》。此词当为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所作。“湘”即湘水,湘水在湖南境内,这里泛指江南一带。“瞿”(qú)印山,地名。“席观绳伎”,指看表演的女乐师们。“绳伎”,一种舞蹈,相传是楚人歌舞的原始形式。“金粟”,即月桂树,月下桂花发光如金色。传说月中有蟾蜍,月食时,其影象蟾蜍形,故称金蟾、金粟等。“销魂”,形容极度悲伤。“雁绳斜”,指秋千索下垂,斜倚于树枝上。“罗云”,罗织成的云彩,指女乐师们的衣裙。“渡凫”,指秋千荡起来,好像鸭子在河上游泳一般。“舞衣”,指女乐师们穿着的舞蹈服装。“回丸承溜,骋巧翻新”,意思是说,女乐师们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使秋千荡得更欢快,以吸引观众。“嘅此生涯,尽去来、飘同轻絮,点点芳春。”这是说女乐师们的这种生活,就像春天里随风飘动的柳絮,轻盈而美丽。“踏歌和罢,了欢场、已过黄昏。”这是说,她们跳够了舞蹈,结束了欢乐的时刻,已经到了黄昏时分。“蓦又惹起,红愁碧怨、有谁怜汝,只自温存。”这是说,忽然又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但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她们呢?只有她们自己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痛苦。
赏析:本首词为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作者所作。词写一位女子在秋夜欣赏女乐表演,由秋千荡起的欢快场面,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与遭遇,内心充满了感慨。全词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