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江上路。暝云低抹,短亭烟树。水驿风来,催送小舟三五。一片罗裙血色,又衬出、斜阳天暮。凝望处。阑干不见,旧时歌侣。
廿年梦到江州,怅玉垒云荒,乱鸦迷渡。九派潮声,未抵四弦凄苦。旗影那边城郭,暗簇上、青磷无语。愁欲赋。楼船迸催更鼓。
【解析】
本词为作者客居九江时作,是一首感旧伤今之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篇,起笔即点出“寻琵琶亭遗址”这一事件。首句“泊舟九江”,交代了词人此行的目的和行踪,下片则写寻访琵琶亭时所见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小姑江上路”,写寻访琵琶亭途中所见景象,“暝云低抹,短亭烟树”,用拟人的手法,将暮云与亭边的景物联系起来,写出了傍晚时分,天边薄云飘忽,远处亭台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意境,“水驿风来,催送小舟三五”一句,写船行之快,又见天色已晚,“一片罗裙血色,又衬出、斜阳天暮”,词人通过色彩对比,将落日余晖下的琵琶亭遗址写得更加凄清,“凝望处”三句,词人因触景伤情,而产生了无限感慨:“阑干不见,旧时歌侣。”最后两句,由景及人,写词人因物思人,追忆往昔与琵琶女欢唱的情景:二十年过去了,词人来到江州,但玉垒山上云霞已经荒芜,乱鸦飞过江头,迷蒙的烟水之上看不到当年那对酒当歌的歌侣。“廿年梦到江州”、“怅玉垒云荒”、“九派潮声”,这几句都表现了词人对往事的怀恋之情。
【答案】
“小姑江上路”:江州有个姓张的女子。“水驿风来,催送小舟三五”:小舟载着游女,顺流而下。“一片罗裙血色”: 游女身着红色衣裳。“又衬出、斜阳天暮”:红色的衣裳映衬着落日的余辉。“凝望处”: 凝望着游女的倩影。“旧时歌侣”:指从前的恋人或情人。“廿年梦到江州”: 二十年前曾在江州见过她。“怅玉垒云荒,乱鸦迷渡”:玉垒山早已荒凉不堪;乌鸦在空中盘旋,迷失了归途。“九派潮声”,泛指长江的水声。“未抵四弦凄苦”:四弦琴的声音更使人感到凄苦。“旗影那边城郭”: 旗帜的影子映照在那边的城郭之中。
赏析:“小姑江上路。暝云低抹,短亭烟树。水驿风来,催送小舟三五。”“小姑”即“小姑山”。《舆地志》云:“江南有小姑山。一名姑孰山。一名姑孰县,故亦曰姑孰。”此乃指庐山。“暝云低抹,短亭烟树”两句写景,写黄昏时从九江出发沿江而行的所见所闻:天空中的薄云慢慢低垂下来,笼罩着江边的亭子和树木。江面上的小舟随着江上的风浪行驶,发出阵阵橹声,催促着小船驶向上游。《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水驿风来,催送小舟三五”,正是这种情形。“一片罗裙血色”一句写游女身着红色衣裳。“又衬出、斜阳天暮”一句写夕阳余晖映照着游女的红裙。“凝望处”三句写游女离去后,词人因思念不已而凝望着她的倩影,久久不能忘怀。“阑干不见,旧时歌侣”两句回忆旧情人离别时的一幕:当年两人在长堤柳阴之下携手同歌,如今彼此相望却已无法再相见。
“廿年梦到江州”,“怅玉垒云荒”,写二十年前曾在江州见过她,而今她却远去江州(江州即江西南昌)。“九派潮声”,泛指长江的水声。“未抵四弦凄苦”:四弦琴的声音更使人感到凄苦。这里借琴声抒发了词人情思之哀怨,表达了他与昔日情人分别后的悲凉心境。“旗影那边城郭”:旗影在那边城楼上摇曳。“暗簇上、青磷无语”,青磷即萤火虫,古人常以青磷比喻女子的幽魂。“愁欲赋。楼船迸催更鼓”: 词人在心中愁闷难解,想要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楼船”指船上的乐工。“迸催更鼓”,形容乐工们正在奏乐演奏《梅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