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风大,撼阑干百尺,泪珠盈斛。醉眼人来山川醒,只有斜阳满目。钟阜东蟠,大江西上,六代摧乔木。寒鸦作语,数声啼下江竹。
却忆翠辇南巡,层峦写咏,凭吊南朝曲。铁马金戈无限恨,幻了中原棋局。海舶千屯,吴天一发,愁见胡睛绿。鸡鸣客去,埭前三两茆屋。
【注释】
①台城:南朝宫苑,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②斛:古量器名,容一斗二升。③醉眼:指醉意浓厚的眼睛。④斜阳:夕阳。⑤钟阜:山名,位于今江苏南京附近。⑥大江:长江。⑦翠辇:指皇帝的龙车。⑧层峦:层层山岭。⑨吴天:吴地的天空。⑩胡睛绿:指胡人的战马。⑪埭(dié):古代水边小土堤。
【译文】
台城风大,撼动栏杆百尺高,泪满泪壶如同盈斛。醉眼看人山水皆已醒,只有斜阳照得满目苍茫。东面钟阜山势蜿蜒,西面大江滔滔,六朝故都如今只剩断壁残墙。寒鸦啼鸣,几只乌鸦啼叫着飞向江竹。
却忆起当年翠辇南巡,登上台城凭吊南朝,感叹六朝繁华如梦。如今战火纷飞,中原大地已成棋局,金戈铁马,无限遗恨。海上商船千艘云集,吴地天空一马平川,胡人战马绿油油一片。鸡鸣时分,客人离去,只见三两间茅屋孤寂。
【赏析】
此词乃作者为纯庙南游时登北极阁所写。纯庙南巡,即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十月,恭王赵𪖐奉诏北上议和,宋金达成和议后,从十二月开始,恭王赵𪖐、全子才等先后回临安。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恭王再赴汴京,次年正月回到临安。淳祐十一年至十二年(公元1251—1252年),赵𪖐又三次入朝。淳祐十二年三月,恭王再次出使金国,四月,恭王一行返回临安,五月,离开杭州,六月到达越州。七月,回到临安。八月,离开临安,九月到镇江。十二月,回到临安。淳祐十二年十一月,恭王第三次北行,十二月,返回临安。此时,词人为之作《念奴娇·登北极阁》词。
上片写登北极阁时的所见之景与感慨。首二句“台城风大,撼阑干百尺,泪珠盈斛”,点题,点明地点是台城;“醉眼”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由登楼望景而引发怀古伤今之情。“醉眼人来山川醒,只有斜阳满目。”以酒解愁,醉眼所见江山,已是物是人非,令人伤心至极。“钟阜东蟠,大江西上,六代摧乔木”三句,写自然景物的变化,也暗寓了对国家兴亡的感喟。最后三句,“寒鸦作语,数声啼下江竹”,写秋夜寒鸦哀啼,进一步烘托词人内心的伤感之情。
下片抒发自己对国家大事的担忧及对时局发展的忧虑。“却忆翠辇南巡,层峦写咏,凭吊南朝曲”四句回忆当年南宋皇帝南巡时登高凭吊的情景,但今日山河依旧,而国事堪忧。“铁马金戈无限恨,幻了中原棋局”两句说,可惜当年的英勇抵抗已化为乌有,现在只能徒呼奈何,感叹无力。“海舶千屯,吴天一发,愁见胡睛绿”三句写海上船只云集,吴地天空广阔无垠,而北方的胡人战马却绿油油一片,暗喻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鸡鸣客去,埭前三两茆屋”两句写客舍主人在鸡叫时起身离去,而只留下几间简陋的房子。言外之意是希望朝廷不要放弃抗敌的决心。
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深切的忧虑之情。全词情感深沉、含蓄婉约、沉郁顿挫,是宋代词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