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楼。焦山戍楼。青天不锁江流。任来舟去舟。
身如寄鸥。心同病鸥。海门已断前头。怕风愁浪愁。
金山寺楼。焦山戍楼。青天不锁江流。任来舟去舟。
身如寄鸥。心同病鸥。海门已断前头。怕风愁浪愁。
【注释】:
过润州:路过润州。润州即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北岸。金山寺: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是著名的佛寺。焦山戍楼:即焦山城,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金山寺楼、焦山戍楼都指镇江的名胜古迹。青天:形容天空湛蓝。不锁江流:指江水自由流动,不受任何约束。任来舟去舟:任凭你来往。
身如寄鸥。心同病鸥。海门已断前头:身如同寄居的小鸥,心也如同生病的小鸥。海门:指长江入海处,在江苏镇江附近。已断前头:已经断了前面的东西。
怕风愁浪愁:害怕风吹浪打,担心受惊。
赏析:
这首小令,写词人泛舟过金山寺时所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以“江流”贯穿,从“江流”着笔,又由“江流”收结,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此词上片写泛舟经过金山寺时的所见,下片则抒发泛舟时的感想。开头两句写泛舟所见。“金山寺楼”,点明地点;“焦山戍楼”,点出题中“过润州”四字,并表明泛舟的方向,即东行。“青天”二句,承上而来,写江流无拘。江水自由流动,不受任何约束。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青天”“江流”之间,似乎有某种默契,仿佛说,天地之间,一切皆属自然,无须羁绊,更不要人为地加以束缚。这是对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抗议。“任来舟去舟”,既承接“江流”二字,又与“青天”相应。“任来舟去舟”,意谓任凭你往来吧!言外之意是:我来了,你走吧!词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情绪。“身似寄鸥”,写泛舟所见。词人看到江上的小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像一只寄居的小鸥一样,被遣放到远方,没有人身自由。因此说:“心同病鸥”。这是借喻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的悲愤心情。“海门已断前头”,写泛舟所见。海门山是长江进入大海的地方。由于海门一带江面狭窄,水流湍急,船只难以通行,因而成为险恶之地。作者在此地停船,看到前面江流曲折回环,已看不到海门山,说明前面已是开阔之地。“怕风愁浪愁”,写泛舟所见。词人在此处,既写眼前所见之景,也抒胸中之所感。他看到江上风大浪高,不禁担心受惊,害怕风浪的袭来。这里,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感受性,而且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下片抒情,以江流贯串全词。“身如寄鸥”四句,是词人泛舟时的心情的概括。“身如寄鸥”,既写眼前所见,也写心中所感。身如栖泊在江边的小鸥一样,没有人身的自由,漂泊不定。“心同病鸥”,既是对“身如寄鸥”的解释,又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海门已断前头”,既点明泛舟的目的地,也写出词人的心情。海门山一带水流湍急,十分危险,词人已到那里,便不再向前了。“怕风愁浪愁”,既点明泛舟时的感受,又照应开头两句。词人感到风浪可怕,担心受到惊吓。“海门已断前头”一句,既与上片“青天不锁江流”相呼应,又与下片“怕风愁浪愁”相照应。
全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词人通过泛舟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自己的处境的忧虑不安之情。语言朴素流畅,风格清新自然,是一首别致的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