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来也。鹦哥唤道哥哥打。哥哥打。声声忏悔,摩诃般若。
美人怜惜愁偏惹。粉盂喂肉犀帘下。犀帘下。金笼半启,雪衣轻洒。
【注释】
鹦哥:黄莺。鹦鹉。
摩诃般若: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
怜惜:爱惜,喜爱。
金笼半启:形容鹦鹉的笼子被掀开了一半。
雪衣轻洒:形容雪衣飘落在地上的情景。
赏析:
《忆秦娥·鹦鹉》是南宋诗人刘辰翁所作。这首词以咏物寄兴,借鹦鹉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哀愁。开头两句写鹦鹉的叫声:“猫来也。鹦哥唤道哥哥打。”这声音在作者听来,仿佛是一种忏悔之声。紧接着作者用“哥哥打”三字点明了这种忏悔的内容——这是鹦鹉对它的养主所进行的忏悔。鹦鹉的叫声如此反复,表明其内心痛苦之甚,它对主人的怨恨之情也愈发加深。
第三、四句写鹦鹉对它的养主所进行的是何种忏悔。“声声忏悔,摩诃般若。”在这里,作者将鹦鹉的叫声称为“忏悔”,显然是有深意的。因为鹦鹉能学人语,所以当它发出这些“忏悔”之声时,其语气之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悔恨之情。而“摩诃般若”则是佛教语,意为大智慧。因此,作者认为鹦鹉的这种忏悔实际上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悔。鹦鹉之所以要发出“忏悔”之声,是因为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不已,它想要以此来向养主道歉,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第五、六句写鹦鹉对养主表达了什么内容。“美人怜惜愁偏惹。”在这里,作者将鹦鹉比作“美人”。他认为鹦鹉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却充满了忧愁,这种忧愁源于养主对它的宠爱过于娇惯。鹦鹉之所以会发出如此哀怨之声,是因为它觉得被养主宠爱得太过份了。它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才会发出如此哀怨的声音。
最后两句写鹦鹉的“忏悔”与“怜惜”之间的联系。“粉盂喂肉犀帘下。”在这里,作者将鹦鹉的叫声比喻为一种哀怨之声。他认为鹦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叫声,正是因为它在等待主人的关爱。而当主人离开后,它就发出了如此哀怨之声。这里的“犀帘下”指的是鹦鹉被关在笼中的场景。鹦鹉之所以会发出如此哀怨之声,是因为它在期待着主人能够再次回到身边。
尾句“金笼半启,雪衣轻洒。”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鹦鹉被关在笼子里的画面。作者通过描绘这一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悲凉之感。鹦鹉被关在笼子里,只能发出哀怨之声,而它的内心却是充满希望的。它期待着主人能够再次回到身边,给予它更多的关爱。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因此,鹦鹉只能发出哀怨之声,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