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忽滔天,问涛神、掀翻海底何故。帆脚下垂垂,龙堂里、谁更许人飞渡。长年束手,倚桅骤听神乌语。隔江远树。饶依旧桑田,一家团聚。
私怜橐笔驱驰,记六度飙轮,轻如鸥鹭。令子喜同舟,长风起、商确木华词句。瀛寰似镜,吮毫忘却惊人处。按图细数。看六百人中,应多奇遇。
【注释】
①浪花:指波浪。
②涛神:大海的神。掀翻海底:掀起海底的波涛。
③龙堂:指船。谁更许人飞渡?谁能允许人乘船过海?
④长年:长期。倚桅:靠在船头。骤听:突然听到。
⑤远树:远处树木。桑田:指沧海,即大海,变桑田是说沧海变成了桑田。
⑥橐笔:装在皮囊里的笔。轻如鸥鹭:像鸥鹭一样轻盈。令子:你的儿子,即你的儿媳妇。同舟:与你同在船上。商确木华词句:商量着写《木华集》的词句。
⑦瀛寰:指渤海,因古代称中国为“九州”、四海之外为“瀛洲”,故有此称。镜:比喻。吮毫:吮吸着笔杆。忘却惊人处:忘记了使人惊奇的地方。按图细数:根据画中仔细计算,六百人中应该有六个人有奇遇。
【赏析】
此词是黄庭坚的一首归棹词。上片写海上航行之景,下片写海上归航之情。全词以海上航行为线索,描写了作者随黄恂甫回到家乡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起首二句点明主题——海上航行。“波浪忽滔天,问涛神、掀翻海底何故?”海面上的波浪突然变得汹涌澎湃,我不禁要询问大海之神:为什么掀起海底的波涛呢?这里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敬畏和好奇。接着,作者又描述了船只在海浪中的摇摆不定,以及自己在船上的感受:“帆脚下垂垂,龙堂里、谁更许人飞渡。”在狂风巨浪中,船只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掀翻,而船上的人却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着风平浪静。这里的“下垂”和“飞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对大海的恐惧和无奈。
下片则转入对家乡的描绘。“私怜橐笔驱驰,记六度飙轮,轻如鸥鹭。”作者回忆起自己曾经骑着橐笔(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四处奔波,记得有一次乘坐六次风车,就像鸟儿一样轻盈地在空中飞翔。这两句既表现了家乡的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作者又描述了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令子喜同舟,长风起、商榷木华词句。”你的儿子高兴地与我同乘一艘船,当大风起时,他正在商量着写《木华集》的词句。这里的描述既展现了家庭的幸福,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最后三句则是对归程的描绘:“瀛寰似镜,吮毫忘却惊人处。按图细数。看六百人中,应多奇遇。”大海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美丽的风景;而在这美景之中,作者仿佛忘记了一切惊奇之处,专心致志地吮吸着笔杆。根据画中仔细计算,在六百人中应该有六个人有过奇遇。这里的描述既赞美了家乡的美丽,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