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桥路转,奁水波明,新涨如许。破晓东风,吹起荡春情绪。弱柳搓丝黄似月,丛花叠影红成雾。倚孤篷,载双柑斗酒,醉寻烟雨。
恰正好、清明才过,一笑青山,齐展眉妩。拾翠评香,难得俊游闲侣。燕子人家炊笋饭,鹧鸪村店留茶语。尽风流,又何须,画船箫鼓。
【解析】
本诗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倦寻芳》。上阕写景。“画桥路转,奁水波明,新涨如许”三句,点题而入,写春日湖上景色,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破晓东风,吹起荡春情绪”二句,由远而近,写春风拂动水面,荡漾开一片春意。以下写岸边景物:弱柳如丝,黄似月;丛花如影,红成雾。“倚孤篷,载双柑斗酒,醉寻烟雨。”三句,写自己凭吊古迹后饮酒赏月的情景。下阕抒情。“恰正好、清明才过,一笑青山,齐展眉妩。”三句,点题“春”,并写出了春天给人的愉悦心情。“拾翠评香,难得俊游闲侣。”三句,描绘了一幅踏青图:“燕子人家炊笋饭,鹧鸪村店留茶语”。结句“尽风流,又何须,画船箫鼓。”抒发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答案】
译文:
画桥路转,清波映衬着碧空。新涨的湖水绿波荡漾。一觉醒来东风劲吹,春意融融。嫩柳轻拂如丝,像黄月般柔和;花朵簇拥成影,红得像云雾。我倚在孤单的船篷里,带着两只柑子和美酒,陶醉于烟雨蒙蒙之中。
刚刚过完清明时节,我与青山为笑颜。踏青的人来了又走,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花香。燕子飞来飞去忙着筑巢,鹧鸪叫声在小店里回旋。纵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又何必在乎船桨的拍击声和箫管的乐音?
赏析:
此词以高亢激越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自己的行踪,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面貌。全词上半阕写景,下半阕写自己游春的情趣。
上片开头三句,从空间上展开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春景图画。“画桥”“奁水”两句既写环境又暗点季节。“新涨如许”四字总摄全篇,使读者仿佛看到春日湖面波光粼粼、水色澄清的景象。接着,作者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景物加以描绘:
“弱柳搓丝黄似月,丛花叠影红成雾。”这两句是写岸上的景物,用拟人的手法把柳叶、花枝都人格化了。细长的柳条如同美人的长袖,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盛开的花朵则犹如仙女身上的彩衣,随着她轻盈地飘动。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些描写也衬托出作者赏心悦目的心境。
“倚孤篷,载双柑斗酒,醉寻烟雨”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赏春时的喜悦心情。这里,作者不仅描绘了自己的行动,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的连用,将动作写得生动流畅、自然洒脱。
下片开始,词人宕开一笔,先撇开赏春的活动,转而写清明节过后的一段经历。“恰正好、清明才过”二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清明时节本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时候,但此时词人却兴致勃勃地来到野外踏青。他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一边吟咏古人诗句:“笑看青山多妩媚,斜阳无语伴愁眠。”(辛弃疾《西江月》)词人似乎想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管面对山峦依旧感到有些寂寞,但那明媚的春光却能让人忘却烦恼,产生无尽的遐想。
“拾翠评香,难得俊游闲侣”三句紧承前句,描写了词人在野外的所见所闻。在这里,词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次出游的主要过程:首先观赏到美丽的春景,然后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最后与友人欢聚一堂。这三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充分展示了词人热爱生活、善于享乐的性格特点。
最后两句,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在美好的时光中尽情享受,不必过于拘泥于世俗的礼节或规矩。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