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荒,写经窗暗,奚僮不扫闲阶。一树红棠,含苞犹映书帷。雕栏曲榭无人到,睇春风、旧燕还来。最凄凉、尘榻依然,重过萧斋。
著书辛苦知何用,叹丝桐麈尾,都付尘薶。侧帽花间,当时曾几徘徊。董陵下马逢寒食,问花枝、今为谁开。怕明朝、点点啼猩,滴损苍苔。

【注释】

洗砚池:指砚台。奚僮:仆人。丝桐麈尾:指琴。尘薶:尘土,这里指灰尘。侧帽花间:在花丛中侧身而立。董陵:指东汉末年隐士董承,字休昭。寒食: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一的节日。啼猩:杜鹃鸟。

【译文】

砚台上积满了灰尘,书房里昏暗无光。我那可怜的仆人不扫地,闲着无聊就到窗前发呆。海棠树一株,红叶才展开,我在那里徘徊很久,不知不觉写成了这首词。怀念山长李稚和先生。

洗砚池边荒废,写字的窗户也昏暗。仆从们都不在,只有那婢女在打扫庭院,看春风中旧燕又飞回来了。最凄凉的是,那尘世的卧榻还空着,再次重游萧斋。

著书辛苦有什么用?只能叹息那些尘封的东西全都被遗忘。在花间侧身而立,那时也曾徘徊过。看到董承骑马过寒食,询问花儿为谁开放。只怕明天早上,杜鹃鸟啼叫不停,将苍苔滴破。

【赏析】

此篇是作者于公元1190年二月廿五日经过近林精舍时所作。当时作者与友人李稚和先生相别后,在山长李稚和先生的居所中作此词以寄怀。词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并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洗砚池荒,写经窗暗”,开篇即点出环境之荒僻、环境之昏暗。接着用两个“奚僮”字,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寂寞,突出了主人翁内心的孤独感。“一树红棠,含苞犹映书帷”。这两句是对“写经窗”的进一步描绘。“雕栏曲榭无人到,睇春风、旧燕还来。”这几句是说,虽然有雕栏曲榭,但没有人去欣赏,只有燕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最凄凉、尘榻依然,重过萧斋。”这几句是说,最让人感到凄凉的就是那尘封的书桌依然在那里,我又一次回到了萧斋。

“著书辛苦知何用,叹丝桐麈尾,都付尘薶。”这几句是说,写书很辛苦,但是有什么用呢?只能叹息那些尘封的东西全都被遗忘了。这一句既是感叹,也是自嘲,更是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侧帽花间,当时曾几徘徊。”这几句是回忆当年的情形:我在花丛中侧身而立,仿佛是在等待什么。“董陵下马逢寒食,问花枝、今为谁开。”这几句是说,董仲舒在下马的地方遇到寒食节,他问道:这些花儿现在为谁开放?“怕明朝、点点啼猩,滴损苍苔。”最后两句是说,恐怕第二天清晨,杜鹃鸟啼叫声会滴落在地上,把地上的青苔弄掉。

这首词上阕主要叙述了作者在山长李稚和先生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下阕则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全词情感真挚,意脉清晰,语言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淡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