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湘东郡。孤馆灯花晕。中年听雨凤城西。一树绿桐花下拨银𢱧。
如今听雨薇花廨。酒醒朱颜在。老来啖蔗有余甘。不似彭城吴郡与巴山。
诗句输出:
少年听雨湘东郡。孤馆灯花晕。
中年听雨凤城西。一树绿桐花下拨银𢱧。
如今听雨薇花廨。酒醒朱颜在。
老来啖蔗有余甘。不似彭城吴郡与巴山。
译文输出:
少年时期,我在湘东郡的一个孤独的旅馆里听雨声,灯光映照下,灯火摇曳如同花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到了中年,再次在凤城的西边听雨,那里的梧桐树下,我轻轻拨动着银制的扇子聆听雨声。如今,我已经步入晚年,在薇花厅堂中听雨,酒醒之后,依然保持着青春的容颜。然而,比起彭城、吴郡和巴山的美景,我的晚年生活并不如他们那样美好动人。
注释输出: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曾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令。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逃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曾为参政院参政。擅长诗、骈文、词,为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著有《樊山全书》。樊增祥关系台湾诗二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赏析:
这首词是樊增祥对人生不同阶段听雨体验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描述少年、中年和老年的不同生活状态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听雨的感受,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个人经历的思考。其中,“少年听雨湘东郡”“中年听雨凤城西”描绘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环境和心境;而“老来啖蔗有余甘”则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满足和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度,展示了樊增祥作为一位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