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
四月荆南多赛会。隔浦丛祠,日日村巫醉。午后楝花风乍起,打门社首分鹅胾。
一饱欣然无个事。走趁杨花,飘荡东村里。腰鼓盲词随处是,分棚又看梨园戏。
【其六】
四月荆南桑柘美。泥就蚕房,雪净无尘滓。红帖糊门多禁忌,家家阿妇劳纤指。
笑语小姑应夜起。好事今冬,早把衣裳备。推却缫车佯不理,小姑为恼前言戏。
【其七】
四月荆南天著水。浓淡溪山,染做修蛾翠。拂晓家童呼入市,半笼携得含桃至。
一幅斜阳红到寺。新笋排枪,数遍那能记。浴佛人归深径里,邻闺儿女灯前戏。
【其八】
四月荆南风景异。乍雨还晴,晴雨都无次。欲认前村浑不似,茫茫万顷黄云腻。
一巷柴门谁夜闭。打麦声中,隐隐猧儿吠。酒辣饼香真足喜,灶前抟黍添丁戏。
诗句逐句释义#### 【其五】
四月荆南多赛会。隔浦丛祠,日日村巫醉。午后楝花风乍起,打门社首分鹅胾。
- 注释: “五月”通常指代农历的五月,但这里指的是四月份(四月)。“荆南”是指古代中国荆州南部一带,这里可能是作者所在的地点。“赛会”是民间或宗教的集会活动,通常是为了庆祝节日或纪念某个重要事件举办的集会。“村巫”是指当地的女巫或巫师,他们负责主持祭祀或驱邪仪式。“社首”在古代中国是指土地神,也负责主持一些祭祀活动。“分鹅胾”中的“分”是动词,意为分割或分配;“胾”是古代一种用整只鹅做的肉食,这里指分割后供人享用的鹅肉。
- 译文: 四月间,荆南地区举行了大量的集市和宗教活动,村民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女巫们忙于主持祭祀仪式。午后时分,随着楝树的花盛开,一阵风吹过,打门声响起,人们开始分发鹅肉。
【其六】
一饱欣然无个事。走趁杨花,飘荡东村里。腰鼓盲词随处是,分棚又看梨园戏。
- 注释: “一饱”意为吃得饱足,“欣然”形容心情愉快、满足的样子。“杨花”指的是柳絮,春天常见的景象。“东村”指的是村庄的一个方向,通常位于村落的东部。“盲词”指的是盲人说书,是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分棚”可能是指表演场地被分成多个部分以便观众观看。“梨园戏”是京剧的一种传统剧目,由专门的剧团演出。
- 译文: 人们在享受完丰盛的食物后感到心满意足,便随着飘舞的杨花在村落中漫步。四处可以听到盲人艺人说书的声音,同时还可以欣赏梨园戏的精彩表演。
【其七】
四月荆南天著水。浓淡溪山,染做修蛾翠。拂晓家童呼入市,半笼携得含桃至。
- 注释: “四月”指的是农历的四月,即春季。“天著水”可能意味着天气晴朗,天空湛蓝如洗。“溪山”指的是山间的河流和山脉,这里的“溪山”可能是指山间清澈的溪流和连绵的山峰。“修蛾翠”中的“修”可能是指长,而“蛾翠”指的是蛾鸟翠羽,这里形容鸟儿羽毛的颜色。“拂晓”指的是清晨时分。“家童”指的是家中的孩子或仆人。“呼入市”指的是叫孩子们去市场上。“半笼携得含桃至”中的“含桃”是一种水果,可能指的是桃子。“半笼”是一半的意思,表示不多不少正好一半的数量。
- 译文: 四月份,天空湛蓝,天气晴朗。山间流水与山脉交织在一起,颜色如同修长的蛾子般的翠绿色。清晨时分,家里的孩子呼喊着让大人去市场。半路上,有人携带着满满的桃子归来。
【其八】
一幅斜阳红到寺。新笋排枪,数遍那能记。浴佛人归深径里,邻闺儿女灯前戏。
- 注释: “一幅斜阳”可能是指夕阳的景象,斜阳下的景色美丽迷人。“新笋排枪”中的“排枪”可能是指竹子排列整齐,像枪一样直立,这里形容新生的竹笋挺拔有致。“数遍那能记”中的“数遍”表示多次,而“那能记”表示无法记住全部的情景。“浴佛人”指的是参加浴佛节的人们,这是佛教徒举行的净化仪式。“深径里”指的是深深的小径之中。“邻闺儿女”指的是邻居家的少女和女孩们。“灯前戏”指的是在夜晚灯光下玩耍或娱乐的场景。
- 译文: 当夕阳西下时,寺庙周围的景色被染上了一片红色。新长的竹林笔直地站立,令人难以一一计数。沐浴佛像的人们已经回到了深深的小径里,而邻居的女孩们在灯光下玩耍嬉戏。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荆南地区四月的节日气氛和自然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赛会盛况、乡村生活以及自然风光,展示了一种宁静而热闹的民俗风情。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从赛会到自然景观,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荆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之美。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