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造一面将致姚云翁的一函,加个马封,送往驿站;一面将刘仁甫的一函,送人枕头箱内。厨房也开了饭来。二人一同吃过,又复清谈片时,只见家人来报:“二老爷同师爷们都到了,住在西边店里呢。洗完脸,就过来的。”

停了一会,只见门外来了一个不到四十岁模样的人,尚未留须,穿了件旧宁绸二蓝的大毛皮袍子,玄色长袖皮马褂,蹬了一双绒靴,已经被雪泥浸了帮子了,慌忙走进堂屋,先替乃兄作了个揖。东造就说:“这就是舍弟,号子平。”回过脸来说:“这是铁补残先生。”甲子平走近一步,作了个揖,说声:“久仰的很!”东造便问:“吃过饭了没有?”子平说:“才到,洗了脸就过来的,吃饭不忙呢。”东造说:“分付厨房里做二老爷的饭,”子平道:“可以不必。停一刻,还是同他们老夫子一块吃罢。”家人上来回说:“厨房里已经分付,叫他们送一桌饭去,让二老爷同师爷们吃呢。”那时又有一个家人揭了门帘,拿了好几个大红全帖进来,老残知道是师爷们来见东家的,就趁势走了。

这首诗是《老残游记》中的第七回,题目为“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东造(东家)给姚云翁(可能是东家的亲戚或朋友)发送了一封书信,并用马封封好,送往驿站。
  • “东造”:指东家。
  • “姚云翁”:可能是东家的亲戚或朋友。
  • “一函”:一封信。
  • “加个马封”:用马封封装信件。
  • “送往驿站”:将信件寄送到驿站。
  1. 另一封由刘仁甫(名字可能不完整)发送的信件被放在枕头箱内。厨房也开饭了。
  • “刘仁甫”:可能是写信的人的名字。
  • “枕头箱”:一种用来放置物品的盒子。
  • “送人枕头箱内”:将信件放入枕头箱中。
  • “清谈片时”:轻松交谈片刻。
  • “纳楹闲访百城书”:在闲散的时间访问百城的书。
  1. 家人来报,二老爷(可能是东家的亲戚或主人)和师爷们(可能是东家的下属或顾问)已经到了,住在西边的店里。
  • “二老爷”:可能是东家的另一个亲戚或主人。
  • “师爷们”:可能是东家的下属或顾问。
  • “西店”:西边的店铺。
  1. 不久后,一个不到四十岁、尚未留胡须、穿着旧宁绸二蓝的大毛皮袍子、玄色长袖皮马褂、蹬了一双绒靴、已经被雪泥浸了帮子的人匆匆走进堂屋,先向乃兄(可能是弟弟)作了个揖。东造就说:“这就是舍弟,号子平。”回过脸来说:“这是铁补残先生。”甲子平走近一步,作了个揖,说声“久仰的很!”
  • “东造”:可能是东家的名字。
  • “子平”:东家的昵称。
  • “号子平”:东家的别号。
  • “铁补残先生”:可能是东家的一个别称或头衔。
  • “走近一步”:向东家的哥哥作揖。
  • “作了个揖”:表示敬意。
  • “久仰的很”:表示尊敬和钦佩。
  1. 东造问:“吃过饭了没有?”子平说:“才到,洗了脸就过来了,吃饭不忙呢。”东造说:“分付厨房里做二老爷的饭,”子平道:“可以不必。停一刻,还是同他们老夫子一块吃罢。”家人上来回说:“厨房里已经分付,叫他们送一桌饭去,让二老爷同师爷们吃呢。”
  • “分付”:吩咐或安排。
  • “二老爷的饭”:东家的饭。
  • “老夫子”:指东家和他的下属或顾问。
  • “一块吃”:一起吃饭。
  • “厨房里已经分付”:厨房里已经安排好。
  • “叫他们送一桌饭去”:让他们准备一桌饭菜。
  • “让二老爷同师爷们吃呢”:让东家和下属一起吃。
  1. 又有一个家人揭了门帘,拿了好几个大红全帖进来,老残知道是师爷们来见东家的,就趁势走了。
  • “揭了门帘”:打开门帘。
  • “拿了几个大红全帖”:拿了几张红色的通知或请柬。
  • “老残知道是师爷们来见东家的”:老残意识到这是师爷们来访的消息。
  • “就趁势走了”:趁机离开。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东家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东家对于接待客人的准备和态度。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如书信往来、读书求知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