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洗完了脸,把行李铺好,把房门锁上,也出来步到河堤上看,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的漫漫价来,到此地,被前头的拦住,走不动就站住了。那后来的冰赶上他,只挤得“嗤嗤”价响。后冰被这溜水逼的紧了,就窜到前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过百十丈宽,当中大溜约莫不过二三十丈,两边俱是平水。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冰面却是平的,被吹来的尘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的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的站起来,像个叫、插屏似的。看了有点把钟工夫,这一截子的冰又挤死不动了。老残复行往下游走去,过了原来的地方,再往下走,只见有两只船。船上有十来个人都拿着木杵打冰,望前打些时,又望后打。河的对岸,也有两只船,也是这么打。看看天色渐渐昏了,打算回店。再看那堤上柳树,一棵一棵的影子,都已照在地下,一丝一丝的摇动,原来月光已经放出光亮来了。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

老残洗完了脸,把行李铺好,把房门锁上,也出来步到河堤上看。他站在河边,远望黄河的流向。黄河从西南向东方流去,河水在这里形成一个湾子,继续向东奔流。河面并不宽广,两岸相距不到两里。如果仅以此刻河水宽度衡量,宽度不过百丈左右,但眼前的冰层却异常厚实,高出水面七八寸。向前望去,下游的冰块缓缓移动而来,到了这里被上游的冰层阻挡,便停止不前,只能站在原地。后方的冰块则紧追不舍地挤压前方的冰块,发出嗤嗤声响。由于后方冰块的压力加大,它们开始向上爬升,而前方的冰块则因重压被迫向下凹陷。河水宽处约百十丈,中间大溜约有二三十丈,两岸都是平静的水。在这平水面上早已结满冰盖,冰面平整如沙滩。中间的大水流仍然奔腾澎湃,声音与力量依旧强大,推动着那些无法通过的冰块四处乱窜。两边平水上的冰块被中间的冰块挤破后向河岸移动,有些冰块能够到达岸边五、六尺远的地方。许多碎裂的冰块被挤压起来,像是在挣扎、嘶鸣。经过大约一刻钟的时间,这一片区域的冰层终于被挤得静止不动了。老残继续沿着河岸前行,穿过这片区域,继续往下游走,只见河对岸有两只船,船上十余人在敲打冰块,他们面向上游方向敲打一些时,又转向下游方向敲打。河的对岸也有两只船,同样在做类似的操作。天色渐暗,他打算返回客栈。他注意到堤上的柳树影子已经投射在地上,随着夜幕降临摇动着。原来月光已经照亮了整个河面。

赏析

此诗通过对黄河冬日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寒冷季节中生命的顽强。首句“老残洗完了脸”,为后续的观景作铺垫,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准备观察大自然的画面。接下来,诗人详细描绘了黄河的地理特征,以及冰封河流的景象和动态变化。

诗中多次使用“挤”字来表现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冰块之间互相推动、撞击,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冬季河流的壮观场景,还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读者能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大自然的力量。

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通过对夜晚河面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视觉美感,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夜色中的河流和柳树的影子,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静谧的氛围。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黄河冬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力量。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记录,更是对生命顽强不息精神的赞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