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
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
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理解诗意,最后对每句诗句进行解读。

①“忆少年”点明题意,表明作者怀念当年。

②“半村红蓼”写秋天里山村里一片红蓼花,渲染了秋日的凄清。

③“半村乌桕”写秋天里山村里一片乌桕树叶,描绘出秋天的萧瑟。

④“黄叶”点明季节,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⑤“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描写寺院楼阁的气势威武,想要穿越山崖峭壁,表现了诗人对寺庙楼阁的喜爱之情。

⑥“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写槛外的枫树被霜打后叶子紧贴在树上,好像被西风猛刮过一样,形容秋天景象的萧条荒凉。

⑦“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写在深山老林中的寺院中夜晚传来僧人的诵经声,与山上的猿鸟声相互应和,表现出一种空寂的境界。

⑧“赏析”是针对诗歌的主旨、情感、技巧等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达技巧方面可从用典、比喻等手法来赏析。

【答案】

忆少年

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

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

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

译文:

我怀念年轻时的日子。

半山腰的村落里有鲜红的蓼花,半山腰的村落里有乌桕树的落叶,半山腰的村落里有黄色的叶子。

寺院的楼阁偏要高耸入云,想穿过山的侧面。

栏杆外那霜打过的枫叶就像睡觉一样贴在树上,被西风猛烈吹过后,树枝上的叶子就像鱼的鳞片一样。

寺院内晚上传来僧人诵读经文的声音,和山上的猿猴啼鸣相互应答。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的刻画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变化。诗的前两句为全篇定调,诗人通过对山腰村落里的红色蓼花、乌桕树落叶、金黄色的树叶三种色彩的描绘,营造了一幅深秋时节山色萧索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之感。

第三句“寺楼偏作势”是说寺院的楼阁要高耸入云,“欲斜穿山胁”是说寺院的楼阁要穿过山的侧面。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楼阁的气势写得更为壮观。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将楼阁描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楼阁雄伟壮观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对这座宏伟楼阁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栏杆外霜打过的枫叶和被西风吹过的树枝上的叶片。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枫叶比作是睡着的婴儿、鳞甲状的树枝比作是鱼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枫叶在秋风中摇曳的样子,也写出了树枝上被西风吹过的叶片犹如鱼鳞般的形态。这两句话不仅写出了深秋时节山林景色的萧条荒凉,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最后两句写寺院内夜间传来僧人诵读经文的声音和山中猿猴啼鸣相互应和的场景。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猿猴比作是会说话的人,把声音比作是它们的对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寺院内夜晚宁静而和谐的景象。同时,这两句诗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生气与活力,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