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门巷动凉飔。
掩关迟。
雨如丝。
折得一枝、红豆立多时。
天上亦添新别恨,人不见,渺相思。
拈来枝叶影参差。
意谁知。
酒难辞。
且与梁园、宾客谱离词。
只有文园消渴甚,赋不到,九秋枝。
深秋门巷动凉飔。
掩关迟,雨如丝。
折得一枝红豆立多时。
天上亦添新别恨,人不见,渺相思。
拈来枝叶影参差。
意谁知?酒难辞。
且与梁园宾客谱离词。
只有文园消渴甚,赋不到,九秋枝。
注释:
- 深秋:深秋时节。
- 门巷:门户之间。
- 动凉飔:吹过凉爽的风。
- 掩关:关闭门窗。
- 迟:缓慢,不紧不慢地。
- 雨如丝:像细线一样的雨。
- 立多时:站了许久。
- 天:指天空或月亮。
- 添新别恨:增添新的别离之苦。
- 人不见:看不到别人,形容彼此相隔遥远。
- 渺相思:渺茫的思念,表示无法相见却仍心存念想。
- 拈来:拾取、采摘。
- 枝叶:植物的茎和叶子。
- 参差:长短不一的样子。
- 知:理解、知道。
- 酒难辞:喝酒都难以开口诉说。
- 梁园:即梁园,古代著名的园林,这里指文人雅集之地。
- 文园:指汉朝司马相如,因曾担任文园令而得名。
- 消渴:比喻极度渴望而难以满足的状态。
- 赋:作诗词,创作诗文。
- 九秋枝:秋天的树枝。
赏析:
这首《江城子·红豆词为礼亲王世子作》是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与秦观师生二人在仕途坎坷中偶遇于康海时所作。此时苏轼已63岁,秦观51岁,两人相遇时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分别的哀愁。
首句“深秋门巷动凉飔”,描绘了深秋时节,门巷间吹过的凉爽微风。这一句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后面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掩关迟。雨如丝”描述了诗人在深秋的傍晚,关上门窗等待雨水的降临,雨丝细密如丝一般,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凄美。
第三句“折得一枝红豆立多时”,诗人折下一枝红豆树的枝条,静静地伫立了很久,红豆树因其果实形似心形,常被用来象征相思之情。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对红豆的珍惜,也表达了他对远方之人深深的思念。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份思念化作具体的画面:“天上亦添新别恨,人不见,渺相思。”天空中也仿佛增添了新的离愁别恨,而对方却无法相见,只能心中无限地思念。这里的“渺相思”,意味着即使身处异地,心中的相思之情却如同长河一般绵延不绝。
最后两句“拈来枝叶影参差。意谁知?酒难辞。且与梁园宾客谱离词。”诗人用“拈来”二字巧妙地将手中的红豆枝条与远方的朋友联系起来,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这份相思之情却可以通过这些红豆枝条传递。诗人还邀请梁园的宾客共同谱写离别的离歌,以此表达他们对彼此深深的不舍和牵挂。
全诗通过对红豆的描述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深秋时节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诗人也将这份情感融入了自然景色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