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一览,看走海长江,自成天堑。
千古英雄拼死,自相涂炭。
兴亡尽在斜阳里,葬西风,谁先谁晚。
爝火星传,鸣笳月渡,付与何人管。
我来此题诗放胆,听楼上箫声,夜深才断。
千载奇儿无几,不胜悲感。
六朝歌哭秋坟鬼,化寒烟有谁听见。
月笼淮水,水边江令,绮魂飞散。
这首诗是辛弃疾在金陵(今南京)登城楼时所作的一首怀古词。全词通过写景,表达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历史的兴亡感慨。
赏析:
词的上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凭高一览”四句描述了金陵城的地势和长江的自然景观,通过“自成天堑”强调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性。这几句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悲壮。
“千古英雄拼死,自相涂炭”两句表达了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感慨。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最终却遭受了不幸的命运。这种历史悲剧让人深感痛惜和哀叹。
词的下半部分则转入了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兴亡尽在斜阳里,谁先谁晚”两句,通过夕阳西下这一景象,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葬西风,谁先谁晚”,则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的兴亡究竟由谁来负责?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词的结尾部分则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感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敬畏。“月笼淮水,水边江令,绮魂飞散”三句,通过对月光、淮水和江令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寓意着历史的消逝和英雄的消逝。这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使得整首词更加深沉和感人。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感悟。它既展现了历史的宏伟和英雄的伟大,也反映了历史的悲哀和人生的无奈。这种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