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秋空向晚,被风雨、趱重阳。正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见红妆。料应妒他兰菊,任年年、独甚占秋光。故把春风娇面,向人逞艳呈芳。
看来毕竟此花强。只是欠些香。诮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粱。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
【注释】:
(1)渐秋空向晚,被风雨、趱重阳:渐渐到了秋天,天空向晚,又被风雨催着,又逢重阳节。
(2)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见红妆:树叶凋落稀疏的树林里,忽然看到一枝红艳的海棠花。
(3)料应妒他兰菊:估计是嫉妒那兰花和菊花吧。
(4)任年年、独甚占秋光:任由每年独自占据着秋天的光华。
(5)故把春风娇面,向人逞艳呈芳:故意摆出一副娇媚的样子,向人们显示自己的美丽。
(6)看来毕竟此花强:想来终究这花比较强盛吧。
(7)只是欠些香:只差一点香气而已。
(8)诮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粱:好像当年那些五陵豪贵子弟,他们嫌食不饱足,肉食太甜腻。
(9)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肯来到水边竹林下,与隐士们一起诉说心中的悲凉。
(10)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只怕深夜花睡熟了,清晨五更天时会有淡淡的霜冻。
【赏析】:
《木兰花慢·秋日海棠》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全词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感慨,同时借物抒情,寄寓了深沉的人生哲理。词中以海棠自喻,借其孤芳自赏之情,抒发了对人生的感叹及对世事的无奈。
“渐秋空向晚,被风雨、趱重阳。”开篇两句,词人便用“渐秋”二字点明时间,并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渐入深秋的季节。接着,词人用“被风雨”来形容天气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风雨欲来的氛围。而“重阳”则为整个词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此时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但风雨却似乎在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这样的天气变化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所说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鸿雁归”,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萧瑟之中。
“正木落疏林,海棠枝上,忽见红妆。”接下来,词人的目光转向了远处的海棠树。此时,木叶已经飘落稀疏的树林里,只剩下了海棠树上的几朵红色的花朵。它们犹如一位穿着红衣的佳人,静静地站在枝头,显得既艳丽又不失端庄。这种独特的美让词人不禁想起了古人所说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这里没有提及桃花和汪伦的深情厚谊,但同样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时的哀愁。
“料应妒他兰菊,任年年、独甚占秋光。”词人进一步展开了想象,猜测其他花卉如兰花和菊花可能也在妒忌海棠的艳丽。然而,无论其他花卉怎样争艳斗丽,都无法抵挡住海棠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它不仅占据了秋日的阳光,更是凭借自身的美丽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故把春风娇面,向人逞艳呈芳。”词人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将海棠比作一个拥有春风般温柔娇媚面容的女子。她总是以自己的美丽来取悦世人,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这种描述不仅赋予了海棠以人的特质,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看来毕竟此花强。只是欠些香。”最后一句中,词人再次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尽管它有着艳丽的外表和强大的生命力,但词人仍然觉得它还有欠缺。那就是它的香气不足——如果能够增添一些芬芳,那就更完美了。这种遗憾之感也反映出词人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不足时所产生的共鸣。
“诮一似当年,五陵公子,却厌膏梁。肯来水边竹下,与幽人、相对说凄凉。”词人继续展开联想,将海棠与五陵公子相提并论。五陵公子曾是权贵子弟的代表,他们享受着膏粱之食,却厌恶这些物质生活上的奢华。然而,如今这些曾经的权贵们都已经远离尘世,不再关注世俗之事。而那些曾经与他们一同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们,如今也只能在水边竹林下相互倾诉心中的凄凉与无奈。这与词中的海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棠虽然美丽动人,却始终孤独地绽放在世间;而那些曾经的权贵们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只恐夜深花睡,五更微有清霜。”最后一句中,词人再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当夜色渐深时,海棠花仿佛进入了梦乡一般。而在清晨五更时分,微露的霜气会悄然降临于花瓣之上。这种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一份静谧与神秘感,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丝凄美的气息。
这首词通过对海棠这一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词人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不足时所产生的共鸣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它也借由对古代人物典故的引用与运用,展现了词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