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簇,对楼前、浓抹淡妆新翠。应是西湖湖上景,移过江南千里。旧日春光,重归杨柳,苒苒黄金缕。市声分付,画桥之外流水。
最好叠观泥金,危城带粉,文笔双峰倚。烟寺晚钟渔浦笛,都入王维画里。敧枕方床,凭阑往古,世界浮萍耳。湖天风紧,白鸥欲下还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审清题干,如“远山如簇,对楼前、浓抹淡妆新翠。应是西湖湖上景,移过江南千里”中可抓住关键词“远山”“浓抹淡妆新翠”,从“远山如簇”一句可知,此处描写的是远处的山峰,而“浓抹淡妆新翠”则写出了近处景色之妙;再如“最好叠观泥金,危城带粉,文笔双峰倚”中可抓住关键词“泥金”“笔砚”“墨迹”“危城”“文笔”“双峰”等,从“叠观泥金”一句可知,此处写在楼前观赏的美景,“笔砚”两句则写出了美景中的人物形象;最后如“敧枕方床,凭阑往古,世界浮萍耳”一句中可抓住关键词“敧枕方床”“凭阑”“世界”“浮萍”等,从“敧枕方床”和“凭阑”可以看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惬意之情,“浮萍”一词则写出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感慨。
【答案】
念奴娇·其一
题永平监前刘氏小楼
远山如簇,对楼前、浓抹淡妆新翠。应是西湖湖上景,移过江南千里。旧日春光,重归杨柳,苒苒黄金缕。市声分付,画桥之外流水。
最好叠观泥金,危城带粉,文笔双峰倚。烟寺晚钟渔浦笛,都入王维画里。敧枕方床,凭阑往古,世界浮萍耳。湖天风紧,白鸥欲下还起。
译文:
远山如同聚集的簇拥在一起,面对着楼前的景色,像是浓墨重彩又像是淡淡轻描。它应是西湖之上的一处风景,被移到江南之后,仿佛已经过了千里。
曾经春天的时候,我再次来到了这柳色葱茏的岸边,看到那一缕缕的黄金般的垂柳。那些声音仿佛都交由画桥之外的溪水来承担。
最值得观赏的是泥金堆砌的高楼大厦,它高耸的城墙被涂上了淡淡的红色。笔砚双峰矗立在它的周围。
烟寺中的和尚晚上敲着暮鼓,渔民吹着渔歌,笛声传遍了整个王维画里的世界。斜靠在床上,凭栏远望,心中感叹着世界是如此的渺茫。湖天风急,大雁欲飞未飞起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咏永平监刘氏小楼及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第一段,开篇即以“遥岑远目”勾勒出一幅远景图: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近处小楼掩映于翠绿之中。“浓抹淡妆”,形容山势起伏有致;“黄金缕”则描绘出杨柳披拂的优美姿态,为全词定下了明丽的基调。
第二段,词人转而聚焦于楼前景色。他不仅用“市声分付”这一形象化的手法表现了街市的繁忙喧嚣,而且通过“画桥之外流水”这样富有诗意的语句,将楼前的美景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这种写法既表现出词人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也流露出他对远离繁华都市的渴望。
第三段,词人进一步展开想象,将镜头转向小楼内。“最好叠观泥金”,描绘出了小楼上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景象;“危城带粉”,则形容了城墙上涂抹着红粉,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敧枕方床”,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凭阑往古”,则让人联想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
第四段,词人的视线再次拉回到现实场景。他以“湖天风紧”开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感;随后又用“白鸥欲下还起”这一生动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这种写法既展现了词人的高远情操,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通过对永平监刘氏小楼及其周围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