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完全性命,养身乞觅残馀。真功清净证无初。真行救人疾苦。
此外并无作做,心同惊食鹑居。逍遥自在恰如愚。应过三清仙举。
【解析】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是一首赠人之作。全词以“赠”字开篇,表明了赠与对象的基本信息。上片“学道完全性命”两句,写孙先生学道养性之事。“学道”,即修道;“性命”,指生命、本性。此处“学道”实为修习道法,“养身”则是指养生之道,二者结合起来便是修身养性。“真功清净证无初”,意为真正的功夫能使心境清静,达到超脱俗世的境界。“真行救人疾苦”,意为真正的行为能够救助他人,消除他人的疾苦。下片前两句写孙先生的生活情趣,后两句写他的为人处世。“此外并无作做”,意味着孙先生的生活简单朴素。“心同惊食鹑居”,意思是说,他的内心宁静如鹌鹑栖息,不为世俗所动。“逍遥自在恰如愚”一句,是说孙先生生活得非常自由自在,如同无知的愚者那样。“应过三清仙举”一句,意思是说孙先生应该通过修炼成神,得到仙人那样的待遇。从这最后一点来看,作者认为孙先生有仙骨,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就。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寄语孙先生要修道养性,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做一个真正有仙骨的人。
【答案】
译文:
我向孙先生学习道法,修习道法来保养身心,真正的功夫使心境清静,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真正地修炼,能救治众生的痛苦。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内心宁静像鹌鹑一样。生活得很自由,就像无知的愚人。他应当通过修炼成神,得到仙人那样的待遇,这是作者对孙先生的赞美和祝福。
赏析:
《西江月·赠孙先生》是辛弃疾在淳熙五年(1178年)所作。这首词是一篇赠别之作。上片写赠者的基本信息及其学道养性的事迹,下片写赠者的志趣、为人以及对其未来成就的祝愿。
上片开头两句点出赠者的身份——学道之人。“学道”即修道,“养身”则是养生之道,两者结合即是修习道法来保养身心。“真功清净证无初。”意为真正的功夫能使心境清静,达到超脱俗世的境界。“真行救人疾苦。”意为真正的行为能救助他人,消除他人的疾苦。“此外并无作做”两句,写孙先生的生活情趣。“作做”在这里是贬义词,表示做事、有作为,而“无作做”则是反话,表示不做那些事、不追求那些名和利。“心同惊食鹑居”两句写他的为人处世。“惊”,指惊慌失措。“鹑居”出自《诗·豳风·鸱鸮》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一句。原意是说鹊巢鸠居,比喻安居自守,不慕荣华富贵。这里用来形容孙先生内心宁静,不为世俗动心。“逍遥自在恰如愚”一句写孙先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逍遥”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至人的逍遥来自无所作为;神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名,所以可以逍遥自在;圣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名声,所以也能逍遥自在。“应过三清仙举”一句是对孙先生的祝愿和赞赏。作者认为孙先生具有仙骨,因此能够通过修炼成为神仙获得仙家的地位。
下片主要写孙先生的志趣和为人。“学道完全性命”两句,写孙先生修习道法来保养身心,真正的功夫能使心境清静,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真行救人疾苦”两句,写孙先生的真实行为能救助他人,消除他人的疾苦。“此外并无作做”两句,写孙先生的生活情趣。“作做”在这里是贬义词,表示做事、有作为,而“无作做”则是反话,表示不做那些事、不追求那些名和利。“心同惊食鹑居”两句,写他的为人处世。“惊”指惊慌失措,“食”在这里是吃的意思,“鹑居”出自《诗·豳风·鸱鸮》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一句,原意是说鹊巢鸠居,比喻安居自守,不慕荣华富贵。“应过三清仙举”一句,是对孙先生的祝愿和赞赏。作者认为孙先生具有仙骨,因此能够通过修炼成为神仙获得仙家的地位。
作者通过描写孙先生的生活情趣、为人处世以及其未来成就的希望,表达了对孙先生的赞美和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