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老眼,放闲身、管领黄花三日。客子秋多茅舍外,满眼秋岚欲滴。泽国清霜,澄江爽气,染出千林赤。感时怀古,酒前一笑都释。
千古栗里高情,雄豪割据,戏马空陈迹。醉里谁能知许事,俯仰人间今昔。三弄胡床,九层飞观,唤取穿云笛。凉蟾有意,为人点破空碧。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九日作:在重阳节时所作。
倦游老眼,放闲身、管领黄花三日。客子秋多茅舍外,满眼秋岚欲滴。泽国清霜,澄江爽气,染出千林赤。感时怀古,酒前一笑都释。
【赏析】
《念奴娇·九日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5年(元丰八年)重阳节时所写的一首咏菊词。上片写菊花盛开之景。“管领”句,言作者把菊花管领了三天才尽情欣赏。下片写自己怀古之情。首二句,言自己对栗里高情的古人怀古。“三弄胡床”,化用汉末曹操击筑而歌的典故(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表现自己豪迈的情怀。尾二句,由抚今追昔联想到天地之大,人生之短,感叹宇宙间一切皆空。全词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和历史沧桑的感受与思考。
【译文】
厌倦了仕途奔波,如今老眼已昏花,但还能纵情赏菊。
秋风吹动茅舍外的野草,满眼都是秋天的雾岚,仿佛要滴落下来。
泽国的清霜,澄江的凉爽气息,使万木披上了红衣。
我感慨时光易逝,怀古伤今;饮酒之后,才将一切烦恼抛开。
千古流传的栗里高情,英雄豪杰割据一方,戏马台已成陈迹。
醉中谁能知道这些事?俯仰间,人间今昔变化无穷。
三弄胡床,九层飞观,唤取穿云笛,
明月有意,为人间点破那空寂的碧色。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通过咏菊,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受与独特见解。
首二句“倦游老眼,放闲身管领黄花三日。”开篇即点明时间:重阳节这天,诗人已经沉醉于赏菊之中。这一句既交代了赏菊的时间地点,又表明了诗人的心情:久宦江湖,仕途坎坷,如今总算有了片刻闲暇,可以尽情地欣赏秋菊了,真是难得。这里,诗人以饱经风霜之眼,极富感情色彩之笔来描绘秋菊之景,可谓传神入微、别有新意。
“客子秋多茅舍外,满眼秋岚欲滴。”此两句进一步渲染秋菊之美。“客子”即旅人。“秋多”即秋天天气转寒,草木凋零之意。诗人身处寒秋之中,却能欣赏到秋菊盛开的美景,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客子”二字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满眼秋岚欲滴”,则进一步写出了秋菊盛开之盛。“欲滴”二字生动地描绘出了秋菊盛开的盛况,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前,能够感受到它那沁人心脾的芬芳。
诗人以“泽国清霜”、“澄江爽气”两句,进一步赞美了秋菊的美丽。这两处景物描写不仅烘托出了秋菊盛开的背景氛围,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它那清新脱俗的气质。
“感时怀古,酒前一笑都释。”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他借酒消愁,以笑释忧,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深深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一种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在结尾处,他又以“千古栗里高情,雄豪割据,戏马空陈迹。”这两句,再次回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回顾中。他感叹栗里的古人曾经拥有过那样一段辉煌的历史,而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这种感叹既有对历史的深深怀念,更有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最后两句“三弄胡床,九层飞观,唤取穿云笛。凉蟾有意,为人点破空碧。”则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诗人以胡床、飞观、穿云笛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超尘拔俗、超凡脱俗的境界。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凉蟾”这一意象,将月光比作一位有意点破天空的仙子,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充满了诗意与浪漫气息。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独特魅力。同时,这首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苏轼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文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