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师叔,猛悟良缘。
弃官纳印休权。
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
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
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馀年。
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曾说,活底神仙。
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
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
专诫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译文】:
和师叔辞世,我感慨万分。
他放弃官职,回归山林。
远离世俗生活,终南山下盖庵。
身披麻衣纸袄,乐享清闲生活。
心怀美玉,便韬光隐迹。
二十年间,他未露面。
山侗侍奉他,遇仙人曾说,他是活神仙。
他端然辞世,满屋祥烟。
经年忽然空里,便留下画钓诗篇。
专诫我,莫要夸玄。
【赏析】:
此词是作者对好友和公师叔的追思和赞颂。全词通过对和师叔生平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其高风亮节、淡泊名利、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
上阕回忆和师叔辞世的情景。“和公师叔,猛悟良缘。”起笔点明和师叔的不凡身世。接着写他弃官归隐终南山下,过着隐居生活。“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远俗”即超俗,脱离世俗。“终南山”是指道教传说中的名山之一,这里借指道观。“庵盖茅椽”指的是简陋的庵堂。这些描写都表明和师叔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为伴的生活。“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进一步描绘了和师叔的生活状态。“身披麻衣纸袄”,形象地展现了他的朴素生活。“乐清闲、笑傲林泉”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这些细节描写都充满了诗意,使人仿佛能感受到和师叔的生活气息。
下阕是对和师叔一生的总结和评价。“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馀年。”这里运用了典故,将和师叔比作美玉,暗示他虽然珍贵,但并不张扬,而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民间。“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曾说,活底神仙。”“因甚”表示原因。“山侗”是指山里的百姓。这里的“活底神仙”是对和师叔的赞美之词。在民间,人们往往认为有道行的人是神仙,而和师叔却能融入民间,被百姓所接受和敬仰,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这里再次强调了和师叔的超凡脱俗。他在辞世时,没有受到太多的困扰,反而留下了祥云缭绕的庭院,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境界。“经年忽然空里,便留下画钓诗篇。”这里表达了对和师叔留下的画作和诗篇的珍视之情。画作和诗篇都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展示了他和师叔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最后一句“专诫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则是对读者的告诫。在这里,“专诫我”意味着作者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教诲或警示。他希望读者能够珍视和师叔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或炫耀而失去了这份宝贵的财富。同时,他也提醒读者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夸耀自己的成就或地位。这种教诲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整首词以追忆和师叔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生前事迹的描绘和对他人格魅力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高人隐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词中的意境优美、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