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

起旃蒙大渊献,尽玄黓敦牂,凡八年。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公元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捕系,问语所从起,不能得。
单于咸既和亲,求其子登尸。莽欲遣使送致,恐咸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当诛侍子者故将军陈钦,以他罪杀之。莽选辩士济南王咸为大使。夏,五月,莽复遣和亲侯歙与咸等送右厨唯姑夕王,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迎之。咸到单于庭,陈莽威德,莽亦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当子男奢为后安侯。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然寇盗如故。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乘权势,传相举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按诸章,冠盖相望,交错道路,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者至三岁。谷籴常贵,边兵二十馀万人,仰衣食县官。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数千人为辈,转入旁郡。莽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郡县合击,岁馀乃定。
邯郸以北大雨,水出,深者数丈,流杀数千人。
王莽下天凤三年(丙子,公元一六年)
春,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地震乞骸骨。莽不许,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是关于西汉时期的史书,主要记载了汉武帝、王莽及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该文献的相关介绍:

  1. 书籍背景与编纂目的
  • 作者身份:该书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等人共同编写的,历时十九年方才完成。司马光作为“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的主编,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精湛的文字功底,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 编纂目的:该书的编写旨在通过记录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为后世提供参考依据,以资治国安民之道。同时,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力求还原历史真相,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之辞。
  1. 内容概述
  • 时间跨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初期,涵盖了整个西汉的历史。
  • 重要事件:书中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内政改革等重大事件;王莽篡汉及其建立新朝的过程;以及东汉初期的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等情况。
  1. 文化影响
  • 史学价值:该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研究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 教育意义:该著作对于现代的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不仅是历史学的学习材料,也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1. 文学艺术价值
  • 文笔风格:《资治通鉴》的文笔优美,叙事清晰,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其中不乏描绘自然景观、人物肖像和战争场面的精彩片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文采。
  • 历史视角:该书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学巨著,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