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大荒落,尽阏逢阉茂,凡六年。
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九年)
春,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初,莽娶故丞相王訢孙宜春侯咸女为妻,立以为皇后;生四男,宇、获前诛死,安颇荒忽,乃以临为皇太子,安为新嘉辟。封宇子六人皆为公。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为定安公,封以万户,地方百里;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而称臣。百僚陪位,莫不感动。又按金匮封拜辅臣:以太傅、左辅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刘秀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太保、后承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太阿、右拂、大司空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凡十一公。王兴者,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馀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示神焉。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书官凡数百人,诸刘为郡守者皆徙为谏大夫。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以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敕阿乳母不得与婴语,常在四壁中,至于长大,不能名六畜;后莽以女孙宇子妻之。
莽策命群司各以其职,如典诰之文。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与三公司卿分属三公。置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又更光禄勋等名为六监,皆上卿。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大尉,县令、长曰宰。长乐宫曰常乐室,长安曰常安。其馀百官、
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七 · 汉纪二十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一卷,而是由294卷构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是由北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经19年编撰完成的一部巨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本纪事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五代时期,而成书则是在北宋初年。这部史书的编撰,历时近30年,全书共计约300万字。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60年)的整个历史过程。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宝典。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而对于一些次要或无关紧要的事件则进行了删减。这样的编排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历史书籍。
《资治通鉴》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全书共分为294卷,包括160卷的本纪、70卷的表、24卷的志、136卷的列传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内容划分,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脉络。《资治通鉴》还配有详细的白话文版本,这对于现代读者理解古代文献非常有帮助。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历史记载与治国理政于一体的重要历史著作。它的编撰不仅展现了作者司马光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编纂能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阅读《资治通鉴》,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