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三十九 · 汉纪三十一

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年。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公元二三年)
春,正月,甲子朔,汉兵与下江兵共攻甄阜、梁丘赐,斩之,杀士卒二万馀人。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引兵欲据宛,刘縯与战于淯阳下,大破之,遂围宛。先是,青、徐贼众虽数十万人,讫无文书、号令、旌旗、部曲。及汉兵起,皆称将军,攻城略地,移书称说。莽闻之,始惧。
舂陵戴侯曾孙玄在平林兵中,号更始将军。时汉兵已十馀万,诸将议以兵多而无所统一,欲立刘氏以从人望。南阳豪桀及王常等皆欲立刘縯;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縯威明,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召縯示其议。縯曰:“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甚厚,然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不如且称王以号令,王势亦足以斩诸将。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必不夺吾爵位。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诸将多曰:“善!”张卬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二月,辛巳朔,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玄即皇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于是大赦,改元,以族父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硃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馀皆九卿将军。由是豪桀失望,多不服。
王莽欲外示自安,乃染其须发,立杜陵史谌女为皇后;置后宫,位号视公、卿、大夫、元士者凡百二十人。
莽赦天下,诏:“王匡、哀章等讨青、徐盗贼,严尤、陈茂等讨前队丑虏,明告以生活、丹青之信。复迷惑不解散,将遣大司空、隆新公将百万之师劋绝之矣。”
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
王莽闻严尤、陈茂败,乃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以长人巨母霸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的卷三十九并非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介绍,而是中国古代历史编年体巨著的一部分。这部作品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编纂而成,全书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编撰背景与目的
  • 历史背景:《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编撰始于北宋时期,旨在通过详细记录历史事件,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该书的编纂,不仅是对前代史书的整理和总结,也是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的系统梳理。
  • 编撰目的:作者司马光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使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的重演,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国家治理的规律,为现代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
  1. 内容概述
  • 时间跨度:《资治通鉴》的内容覆盖了从周朝至五代的整个中国历史,起自周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817年),终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294卷,涉及的时间长达近三千年。
  • 事件记载:在这部作品中,司马光不仅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更替等,还详细记录了许多细节,如战争的进程、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兴衰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史料。
  1. 文学特点
  • 语言风格:《资治通鉴》的语言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古文的庄重典雅,又避免了过多的辞藻堆砌,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易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 叙事结构: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采用了纪传体的叙事方式,即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叙述历史事件。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又使得作品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1. 历史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史学家都以《资治通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 文化传承:《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分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 研究价值
  • 学术价值:《资治通鉴》的价值在于其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 教育意义:《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学的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脉络和发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观。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研究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蕴含着丰富知识和智慧的书籍。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