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公元二五年)
春,正月,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更始遣丞相松等击破,皆斩之。
邓禹至箕关,击破河东都尉,进围安邑。
赤眉二部俱会弘农。更始遣讨难将军苏茂拒之;茂军大败。赤眉众遂大集,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三月,更始遣丞相松与赤眉战于{艹务}乡,松等大败,死者三万馀人。赤眉遂转北至湖。
蜀郡功曹李熊说公孙述宜称天子。夏,四月,述即帝位,号成家,改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述弟光为大司马,恢为大司空。越巂任贵据郡降述。
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王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王,王仅而得免。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王,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贼虽战胜,而惮王威名,夜,遂引去。大军复追至安次,连战,破之。贼退入渔阳,所过虏掠。强弩将军陈俊言于王曰:“贼无辎重,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王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王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
冯异遗李轶书,为陈祸福,劝令归附萧王;轶知长安已危,而以伯升之死,心不自安,乃报书曰:“轶本与萧王首谋造汉,今轶守洛阳,将军镇孟津,俱据机轴,千载一会,思成断金。唯深达萧王,愿进愚策以佐国安民。”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得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又南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降者十馀万。武勃将万馀人攻诸畔者,异与战于士乡下,大破,斩勃;轶闭门不救。异见其信效,具以白王。王报异曰:“季文多诈,人不能得其要领。今移其书告守、尉当警备者。”众皆怪王宣露轶书;硃鲔闻之,使人刺杀轶,由是城中乖离,多有降者。
硃鲔闻王北征而河内
资治通鉴 · 卷四十 · 汉纪三十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下面将详细介绍《资治通鉴 · 卷四十 · 汉纪三十二》:
- 作品概述
- 作者背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历史学者。他曾任宰相,在位期间主持编纂了这部巨著,历时十九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 历史地位:此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内容摘要
- 时间跨度:该书涵盖的时间从西汉建立(公元前206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共两朝四十五年的历史。
- 事件记载:书中详细记载了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东汉、王莽复辟、赤眉与绿林军的战争、公孙述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对刘秀称帝为汉光武帝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记述。
- 人物评价
- 司马光的评价:司马光在书中对刘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平定内乱、恢复汉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叔”,即刘秀,被赋予了“圣德”的称号。
- 读者反响:历代以来,《资治通鉴》一直是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严谨的编撰态度和详实的记录受到了广泛赞誉。
- 文化影响
- 历史教育:《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学校将其作为必修教材,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 文学价值:除了历史记载,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元素,如诗赋,使得整部作品兼具历史严肃性和文学艺术性。
- 现代传承
- 学术价值: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资治通鉴》仍然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出版情况:尽管历经千年,但《资治通鉴》的原文仍然被广泛传抄和使用,其翻译和注释版本也十分丰富。
《资治通鉴 · 卷四十 · 汉纪三十二》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和重要人物,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通过对这本书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