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六十三 · 汉纪五十五

起暑维单阏,尽上章执徐,凡二年。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公元一九九年)
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瓚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瓚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瓚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瓚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瓚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绍趣兵登台,斩之。田楷战死。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续为屠各所杀。渔阳田豫说太守鲜于辅曰:“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宜早从之。”辅乃率其众以奉王命。诏以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初,乌桓王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踏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上谷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袁绍攻公孙瓚,踏顿以乌桓助之。瓚灭,绍承制皆赐踏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单于印绶;又以阎柔得乌桓心,因加宠慰以安北边。其后难楼、苏仆延奉楼班为单于,以踏顿为王,然踏顿犹秉计策。
眭固屯射犬。夏,四月,曹操进军临河,使将军史涣、曹仁渡河击之。仁,操从弟也。固自将兵北诣袁绍求救,与涣、仁遇于犬城,涣、仁击斩之。操遂济河,围射犬。射犬降,操还军敖仓。初,操在兗州举魏种孝廉。兗州叛,操曰:“唯魏种且不弃孤。”及闻种走,操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即下射犬,生禽种,操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以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
袁术既称帝,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粱肉,自下饥困,莫之收恤。既而资实空尽,不能自立,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复为简等所拒,遂大穷,士卒散走,忧懑不知所为。乃遣使归帝号于从兄绍曰:“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历史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全书分为294卷,总计约300多万字。该作品以时间为纬,以事件为经,详细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之间的1362年历史。《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和目的体现了其作为一部重要的治国理政参考资料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的编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典范之作,它总结了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宋神宗曾赞誉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表明了其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涵盖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广泛历史时期,不仅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记载,还深入探讨了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例如,书中记录了张燕与公孙续联合救援袁绍的事件,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紧张局势和各方势力的博弈。

《资治通鉴》的叙事风格严谨而细腻,语言流畅且富有文采。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作品时,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的鲜活性。同时,该书还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挖掘,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历史理解和思考。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本蕴含哲学思想的作品。司马光在编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想,试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引导后人明辨是非、知史明智。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和指导,使得《资治通鉴》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价值,成为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化经典。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的古籍。它不仅是中国史学的一部杰作,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