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六十五 · 汉纪五十七

起柔兆阉茂,尽著雍困敦,凡三年。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二零六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北斗。
曹操自将击高幹,留其世子丕守鄴,使别驾从事崔琰傅之。操围壶关,三月,壶关降。高幹自入匈奴求救,单于不受。幹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斩之,并州悉平。曹操使陈郡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荒乱之馀,胡、狄雄张,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各为寇害。习到官,诱喻招纳,皆礼如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令诸将分清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鄴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服事供职,同于偏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如习者。习乃贡达名士,避地州界者河内常林、杨俊、王象、荀纬及太原王凌之徒,操悉以为县长,后皆显名于世。初,山阳仲长统游学至并州,过高幹,幹善遇之,访以世事。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悦统言,统遂去之。幹死,荀彧举统为尚书郎。著论曰《昌言》,其言治乱,略曰:“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故战争者竞起焉。角智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复伉,势不足复校,乃始羁首系颈,就我之衔绁耳。及继体之时,豪杰之心既绝,士民之志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当此之时,虽下愚之才居之,犹能使恩同天地,威侔鬼神,周、孔数千无所复角其圣,贲、育百万无所复奋其勇矣。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骋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荒废庶政,弃忘人物。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说之人也;宠贵隆丰者,尽后妃姬妾之家也。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民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冠雠也。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由北宋司马光编纂,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其中,卷六十五记载了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的北斗星异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以其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史学态度著称。该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历代帝王的言行,还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线索,按年编排,每卷涵盖一年的历史,全书共分为294卷,内容浩繁,堪称中国史学的瑰宝。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和历史地位非常特殊。在宋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历史资料散佚,司马光等人决心重新整理历史文献,编撰《资治通鉴》。这部作品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此,《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文化瑰宝。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作为《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汉献帝建安十一年春季正月有星孛于北斗的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天象异常,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通过《资治通鉴》,后人不仅可以窥见古代天文现象与当时政治局势之间的微妙联系,还能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治国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