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蓠生汀洲,香气何清婉。
欲采寄所思,不惮道路远。
疾风吹尘沙,山泽蛟蛇混。
谁复惜芳菲,空悲岁年晚。
杂诗四十首
介绍
刘基的《杂诗四十首》是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杰作,其内容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社会道德的关注。
《杂诗四十首》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批判意识。下面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 现实主义精神:《杂诗四十首》中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评。例如,诗篇通过对贫富差距、人性善恶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风格不仅展现了作者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 情感表达的真挚性:刘基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能够直击人心。如“哀哀露筋女,肉尽惟皮骨”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残酷的社会现象,也传达了诗人深深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 社会意义的反映
- 揭露社会矛盾:通过描写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如“豺狼食人肉,蚊虻食人血”,刘基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社会变革的一种期待和呼唤。
- 批判封建礼教:“华堂饫玉食,盗贼塞中涂。”这样的诗句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上层阶级奢侈腐化、下层人民苦难重重的现象的批判。刘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平等公正社会的向往。
- 哲学思考与道德观照
- 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杂诗四十首》中,刘基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惟豺知祭兽,獭亦知祭鱼”这样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道德审视和哲理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刘基的哲学素养,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
- 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多次提到生死观念,如“盛年异欣戚,薄暮空噬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死态度的深刻反思。这些诗句不仅富有哲理,也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 明朝初年的社会经济背景:刘基生活在明朝初年,一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伴随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地位的评价:刘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杂诗四十首》不仅在明代受到广泛赞誉,也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 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
- 诗歌形式与结构:《杂诗四十首》在诗歌形式上采用了杂言古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显示了作者在艺术手法上的探索和尝试。
-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刘基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描写,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对后世的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杂诗四十首》不仅是刘基文学创作中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和深邃智慧。
相关推荐
江蓠生长在汀洲,香气何清又婉转。 想要采摘寄给心上人,不怕路途遥远难往返。 急风卷起尘沙漫天飘,山泽之间蛟蛇乱舞翻飞。 谁还会珍惜这芬芳,空悲叹年华易逝时光晚
杂诗四十首 小鱼头如针,大鱼须如松。 小大各生育,孰私天地功。 坤灵发淫怒,溟海簸惊风。 大鱼食小鱼,陂池为之空。 陂空水亦竭,小大相噞喁。 但见灌莽间,颅骨成崆巃。 残膏饫蝼蚁,孰辨鲸与鯼。 注释: 1. 小鱼头如针,大鱼须如松。 - 小鱼的头部像针一样尖锐,大鱼的须像松树一样长而粗。 2. 小大各生育,孰私天地功。 - 无论是小鱼还是大鱼都是各自独立地生育后代,这是自然规律
【注释】 儳妇:指被丈夫遗弃的女子。儳:荒凉,孤独。厌:厌烦,厌倦。贫夫:贫穷的男人。相弃:被抛弃。慨慕:感叹羡慕。东家子:即“东家儿”,泛指有地位、有钱的人。少年:年轻。轻身:轻视生命。西托:西边的亲戚或朋友。布被:粗布做的被子。烂锦衾:用锦绣制成的被子。秋风起:秋天来了。霜露凄繁林:霜露打湿了树林。秋:指深秋,树叶落光的季节。叶落枝亦尽,愁闻蜻蛚吟:落叶飘尽,树枝也快没有了。蜻:蜻蜓
杂诗四十首注释: 1. 云月虽不明,精魄固长在。 - 这句诗表达了虽然天空中的云和月亮并不完美,但是它们仍然坚定地存在。 2. 飞蛾亦何知,乘时妒光彩。 - 这句诗描绘了飞蛾对于光明的渴望,以及它们对其他生物如人等的嫉妒。 3. 天高多飘风,烟雾中叆叇。 - 这句诗描述了天空中风很大,而烟雾则遮蔽了视线。 4. 纷纷堕蒿棘,终竟为何罪。 - 这句诗描绘了飞蛾纷纷坠落到蒿草和荆棘中的情景
杂诗四十首 人生如浮云,飘摇无根蒂。 昨暮青山阿,今朝沧海澨。 风波无定时,沦踬难为计。 是中苟不爽,曷问耿与翳。 申胥存楚国,仲连却秦帝。 此士虽则亡,英名千万世。 诗句释义与赏析 人生如浮云,飘摇无根蒂。 解释: 人生像天空中的白云,无依无靠,随风漂浮不定,没有固定的方向或根基。 昨暮青山阿,今朝沧海澨。 解释: 昨天还在青山上,今天已到了茫茫大海中。比喻时间的快速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注释】 渴人:形容口渴的人。 中宵羁旅梦,两臂生羽翰:在深夜里,他梦见自己飞入紫青的天空,两臂长出羽毛翅膀。 腾身入紫青:腾身进入紫色、青色的天空。 吹面天风寒:冷风扑面而来,寒意逼人。 汍澜:流泪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劳顿的辛苦和困乏。首句点题,写出了旅途上的劳累。第二句承上,以饥者之口吻写其夜不成眠之苦况。接着用“常”字点出这是常有之事。“中宵”,指半夜时分。三
杂诗四十首 吾观神龙变,天地为晦冥。 龙成宰元化,嘉泽浃四溟。 出山不飘风,入水无震霆。 枯萎仰沾溉,沃若生葱青。 岂比蜧与蜦,裂石摧巘陉。 俾民举疾首,抏神蹙眉听。 注释: 1. 杂诗:魏晋六朝时的一种诗歌形式,不受格律拘束,自由抒发情感。 2. 观:观察、看待。 3. 神龙变:比喻国家或社会出现变革,就像神龙一样变化。 4. 天地为晦冥:形容天地之间昏暗不明,比喻国家或社会陷入混乱、黑暗之中
杂诗四十首 鹰本为猛禽,爪利翮劲疾。胡变鸠钝拙,栖食荆棘间。 译文: 杂诗四十首 鹰本是猛禽,爪子锋利翅膀强劲速度快。为什么会变成鸠,笨拙无能与它匹敌?在荆棘丛中栖息,啄食树洞口的食物。傍晚啼叫墙角雨,早晨啼叫屋头日。昔日为众多鸟畏惧,如今被众多鸟欺凌。命运不总是美好常,何人能成为金石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鹰和鸠的生活环境、习性和命运的不同,通过对比强调了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
【注释】 杂诗:古代一种无韵的诗歌。《诗经》中就有《国风·周南·关雎》、《卫风·硕鼠》、《邶风·燕燕》等杂诗,是民歌体;唐代杜甫有《乐府诗》,是乐府体的。 愚公志移山: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山。 精卫思填海:相传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女娃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经常飞到东海边,用嘴里的石头和树枝去填平大海。 山高海茫茫:形容山势高大
杂诗四十首 急雨涨潢潦,沟池成五湖。 青蛙与耿黾,得意鸣相呼。 自谓乐无似,至足不求余。 蓬莱有玄鹤,曾见东海枯。 清夜唳长风,哀音绕天衢。 使我起太息,黑髯变霜须。 注释: 杂诗:一种不拘泥于某一主题的诗歌。 急雨涨潢潦:急促的雨势使得池塘里的雨水涨满。潢潦,积水之处。 沟池:指池塘。 五湖:泛指大湖或湖泊。 青蛙与耿黾:青蛙和黾(mǐn)子,都是水生动物。它们在雨后高兴得相互呼唤。 得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杂诗四十首》之一。全诗如下: 1. 空庭生夕阴,高阁留返照。 - 注释:庭院中空无一人,只有夕阳的余晖洒落。 - 译文:庭院空旷无人,只有夕阳的余晖在照耀。 2. 归鸦集纷纷,栖雀鸣噭噭。 - 注释:乌鸦飞回栖息,小鸟发出叫声。 - 译文:乌鸦纷纷归来,小鸟欢快地鸣叫。 3. 冥思观群物,肆目展遐眺。 - 注释:冥思观察周围的景象,放眼远眺。 - 译文
【注释】 惟:只有,只有豺狼知道祭祀野兽。 祭:用食物供奉神灵,表示敬意。 獭:水獭。 报:报答,报答恩情。 华堂:华丽的堂屋。 饫(yù):饱食,吃得很饱。 中涂:中间的路面。 千载下:千百年以后。 枯骨:指战死者的骸骨。 空:白白地。 【译文】 只有豺狼才懂得祭祀野兽,水獭也懂得祭祀鱼。 豺狼和水獭报答了它们的本源,人道应当怎样呢? 华丽堂屋里吃饱了美食,盗贼阻塞了中间的道路。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可以划分为两个对偶句子:“雷藏蛰虫伏,雷动蛰虫起。”和“虫雷不相期,冥契非人使。” 诗句释义: 1. 雷藏蛰虫伏 - “雷藏”表示雷声在天空中潜伏,不轻易显露其力量和意图;“蛰虫伏”则是指冬眠的动物们隐藏起来准备迎接春季的到来。这里比喻有才能或能力的人像冬眠的动物一样,在暗中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2. 雷动蛰虫起 - “雷动”指雷声响起
种荷渌池中,荷生叶犹紫。译文:在池塘中种植荷花,荷花长出新叶仍然是紫色的。 掠萍逐蛙蝈,恐畏伤荷蕊。译文:轻轻拨动浮萍追逐青蛙蝈蝈,恐怕惊吓了荷花的花朵而损伤它的花蕊。 荷心有露珠,的皪无泥滓。译文:荷花的中心有晶莹的露珠,但荷叶表面却没有任何污泥。 荷根有藕丝,缠绵谁得似。译文:荷花的根部生长着嫩长的莲藕,它那缠绵不断的样子又有谁能比得上呢? 注释:1. 杂诗:一种诗歌形式
【注释】: 杂诗四十首,即《杂诗》四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阴崖有乔树,乾鹊巢其颠:山崖上有一棵高大的树,乾鹊(喜鹊)筑巢在树上。 朝食叶上露,暮食叶下蝉:早晨吃树叶上的露水,晚上吃树叶下面的知了。 巢成长众雏,鸣飞一何嬛:鸟的窝中长出许多小鸟,鸣叫时多么婉转。 但愿本根固,风雨得安眠:希望它的根牢固,不受风雨的侵害。 如何就摇落,而不抱悁悁:为什么就到了摇落的时候,却不感到忧伤呢? 【赏析】: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苍蝇和蚊虫的视力、口齿、活动能力等特征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苍蝇、蚊虫昼伏夜出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它们生存能力的赞叹。 【答案】 苍蝇:白天能见物,夜晚能见光。蚊子:白天下昼飞,夜间能发光。明眼:视力好。利口:口齿灵巧。觜(zī):尖细而向上。纷籍籍:纷纷扰扰。营营:不停息地活动。霜风起:天气骤变。棱威肃天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杂诗四十首》中的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赏析: 第1句:豺狼食人肉,蚊虻食人血 - 注释:豺狼(cái láng)是人类常见的猛兽,这里比喻残暴的人;蚊虻(wēn méng)是一种昆虫,这里比喻那些残忍无道的小人。 - 赏析:通过对比豺狼与蚊子的残忍行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不正义与残酷现象的愤慨。 第2句:食肉死须臾
这首诗是《杂诗四十首》的开篇,全诗共分为四句。下面是对每句的详细释义和赏析: 1. 蚊母羽虫孽:蚊母,即蚊子的一种,它们的卵在水面上孵化出幼虫,这些幼虫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然后爬到岸上变成蛹,最后变为成蚊。这里的“孽”是指蚊子繁殖的习性。 2. 与人无怨尤:蚊子对人类并没有怨恨或恶意,它们只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寻找食物和繁殖后代。这里的“怨尤”是指责的意思。 3. 胡为含毒害:蚊子虽然没有恶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共四十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描绘了一种动物的习性和喜好,通过这些描述,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黄鹰捕食鸟雀,山鸡捕食虫子;蜂吃花上的蜜,虾吃苔间的泥。这些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之道,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兔吃茅草根,凤吃梧桐子。这些描述进一步强调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食物来源,这是它们能够生存的关键
鲁阳仰挥戈,羲和为纡辔。 耿恭俯拜井,涌液出荒地。 精诚所感格,高厚靡不至。 人生亦良难,如何殄其类。 蓬蒿满六合,惭愧真宰意。 注释: 1. 鲁阳仰挥戈:指鲁阳在战斗中挥舞长矛,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 2. 羲和为纡辔:羲和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此处指他驾驭着太阳车前行。 3. 耿恭俯拜井,涌液出荒地:耿恭在荒凉的土地上拜祭井神,水从井中涌出。 4. 精诚所感格,高厚靡不至:只要心怀真诚
杂诗四十首 在昔信陵君,谦劳实弘度。好士天下稀,宾客远倾慕。救赵夺兵符,扫清邯郸雾。归来存大梁,秦甲詟东顾。魏王木偶人,朽心自成蠹。谗言一以入,危石不可据。日落西河阴,歌钟怨零露。 译文: 从前的信陵君(魏昭王),他谦虚而勤劳,胸怀广大,度量深远。他喜欢结交贤士,天下少有敌手;宾客众多,都对他敬仰不已。他曾在赵国救下魏王,并夺回了兵符,扫除了邯郸的雾霾,为国家带来了安定。回国后,他坚守大梁
《杂诗四十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三首。这首诗描写了一只天鸙在蒿草丛中筑巢,它形体微小,不知有什么心事,终日鸣叫,而天门却听不到它的叫声。天鸙铩羽口吻裂,落日空悲归。 注释: 1. 天鸙:一种雀形小鸟,体黑褐色,嘴细长,善学人语。 2. 蒿草:指荒草野草。 3. 形躯纤且微:形躯,身体。纤且微,微小。 4. 不知怀何事: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5. 直上闻天扉
【注释】雉:野鸡。象犀:大象和犀牛,都是珍贵的动物,角和齿都很名贵。𤠾、獍:同“獍”,一种猛兽。合族烹:全家都被烹杀。枭鵙:指枭鸟和鵙雀等。宜卵殈:适合用卵孵化。荟(huì):聚集。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对那些自取灭亡的禽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首先指出了这些禽鸟的特点:有的死得壮烈,有的死得悲壮,有的死得可怜可耻。接着,诗人以人喻鸟,指出这些禽鸟的死法都值得称道,它们为了华而不实的装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杂诗四十首》中的第一首诗。全诗如下: 天风触万窍,小大皆有声。 律吕与悬匏,嘈嘈同一鸣。 人情有所钟,声气为之使。 无知而强聒,则亦悬匏耳。 逐句释义: 1. 天风吹过所有的孔洞,大小都有声音。 关键词:天风、万窍、声音 2. 律吕和悬挂的葫芦,发出嘈杂的声音,都是同一鸣叫。 关键词:律吕、悬匏、嘈杂 3. 人情有偏好,声音成为人们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人情、偏好
杂诗四十首 殊俗甘朐䏰,比之刍牛腴。 殷勤奉宾客,自谓敬有馀。 鸱吓虽异贯,赤惑谁能祛。 霾阴蔽玄象,清渭混污渠。 谁能继夏后,再分龙与鱼。 注释译文 - 注释: 1. 殊俗甘朐䏱:不同习俗的风俗(甘朐䏱)。 2. 比之刍牛腴:比较起来如同喂养牛羊一样肥沃。 3. 殷勤奉宾客:恭敬地招待客人,表现出尊敬和热情。 4. 自谓敬有馀:自己认为对宾客的尊敬是多余的。 5. 鸱吓虽异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杂诗四首》中的第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大星出西方: - “大星”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通常被视作帝王之星。 - “西方”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帝王或高位者的位置。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或权力中心的向往和关注。 2. 晱晱如明月: - “晱晱”形容风声或水声,这里用来比喻北斗七星的光芒。 - “明月”则直接指代明亮的月亮。 -
注释: 楚人将适蜀,扬帆信江水:楚国人将要前往蜀地,扬起船帆相信长江的水。 江阔多西风,帆逸行不止:江水宽广且多西风,船帆飘荡不停。 日暮入海涛,极目无涯涘:太阳西下落入海涛之中,极目望去无边无际。 鲸鱼吹高浪,舵折樯竿圮:鲸鱼吹动高高的波浪,船舵折断,樯竿倒塌。 顿足空号呼,烟波千万里:跺脚大声呼喊,但烟雾缭绕的波涛有万里之遥。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对船只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的描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飏”、“枥”、“鹰隼”是容易写错的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飏”、“枥”、“鹰隼”。 【答案】 冲霄难为羽
【注释】 爰:古国名。 居:止息,这里指隐居。 避风翔:比喻隐士的处世态度。 岂冀:希望。 粢牲(zīshēng):祭祀时用的盛放供品的礼器。 臧孙:春秋时鲁国的大夫。 自用:自我欣赏,自以为是。 取笑于君子:让有道德修养的人耻笑。 拾:拣拾。 昆虫:泛指飞虫走兽。 养:喂养。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 观美:观赏美丽。 徒令:只使。 翚翟(huīdié):古代称鹰、鹘(hú)一类猛禽。 长逝
【注释】 杂诗:古诗之一,共四十首。 神仙不世出:指超凡绝俗的隐士或得道成仙的人很少出现。 蟪蛄:寒蝉。蜉蝣:水边小虫。 嘉禾:美粮,指好年头。膏泽:恩赐。 稊稗:杂草。矜:夸耀。 驱马将焉往:骑马要去哪里? 荆棘满崇丘:路上荆棘丛生,难以行走。 玄阴结严冬:黑云密布,天气严寒。 芳意:芳香的气味。坐自遒:自然散发出香气。 鸿鹄:大雁。 哀鸣声啾啾:悲鸣声响成一片。 县圃(xiàng p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最后分析诗句在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等方面使用的艺术手法。 “桓温一老兵,岂识扪虱士。”此句是说桓温这个老将哪里懂得像张华那样能与士大夫们谈笑风生的人啊! “拥众临上流,竟作跋扈鬼。符坚氐羌竖,何能作天子。”“拥众”指拥有重兵
杂诗四十首 英英木槿花,振振蜉蝣羽。 乘彼三秋露,及此六月雨。 容好能几时,生成亦良苦。 十年搆阿房,一日化为土。 染须作童颜,于身竟何补。 不如顺天命,保己良多祜。 【注释】 1. 英英:茂盛的样子。 2. 振振:飞翔貌。 3. 三秋露:秋季的露水。《礼记·月令》:“是月也,以立春之日蓼虫始华。”孔颖达疏:“秋露为白露。” 4. 六月雨:夏季的雨水。 5. 容好:美好的容颜。 6. 阿房
杂诗四十首 天地若大瓮,万物生其腹。 人犹腹中虫,蠢蠢随化育。 钻攻无时休,脏腑为翻覆。 帝青调元气,岂不畏戎毒。 皤然命涤荡,汗下兼涌衄。 蚩蚩自狂猘,涫沸交杀戮。 何当瞑眩定,风止水归渎。 铸铁作锄犁,春耕待秋熟。 注释:天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瓮,万物都生长在这个瓮的肚子里。人就像腹中的虫子,蠢蠢欲动,随着天地的生长变化而生存。天地不断地进行钻攻,人的脏腑也在不断地翻转。天地用青帝来调节元气
【注释】二仪:指天地。播:布散。元气:指宇宙间万物生长的本源之气。靡(mǐ):停止。停机:停下车马,即停车。彼狂牵所欲:那狂者追逐自己所喜爱的。冥行:盲目地行走。康逵:平坦的大路。无航思利涉:不想乘船过河。发此百祸机:引发这百种祸患。贼人:盗贼。 【赏析】这是一首杂诗,作者以“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来比喻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规律中运行。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郭南有穷夫,黄发对老妻。 见人抱儿女,仰面看天啼。 郭北有宕子,鲜服明春闺。 累累倚门亲,疏茹乏盐醯。 盛年异欣戚,薄暮空噬脐。 达生贵知命,胡为苦悲悽。 注释:郭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穷夫:贫穷的丈夫。黄发:指头发变白。对:面对。老妻:年老的妻子。见人抱儿女:看到别人抱着孩子。仰面看天啼:抬头看着天空哭泣。郭北: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宕子:山间隐逸者。鲜服:华丽的服饰。明春闺
【注释】 盗跖:盗名。矨梁肉:指剥削者吃肥腻的山珍海味,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原思:指孔子弟子原宪。馁穷闾(lì qiū):饥饿困居在陋巷里。夷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弟弟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兄弟二人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山上。仪秦:秦国大夫仪行父,曾为秦国丞相。驷高车:指富贵显贵。祥麟:麒麟。殪(yì):死。西狩:西巡。尼父:指孔丘或孔圣人。空叹吁:徒然叹息。天道:天意。福善
老眼昏花看不清,看见萤火当灯光。 灯光萤火有何区别,令人悲哀的是衰老。 衰老又有何用?甘愿无能无作为。 逍遥自在鹿与麋,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杂诗四十首 鬼神阴阳精,变化无定迹。如能祸福人,岂向人求食?而况天地心,坦坦甚正直。祭祀本人情,将以牲与稷。居歆岂在物,馨香荐明德。葛伯信不臧,虞公亦何益。前王有旧章,敬之在无射。 诗歌逐句解读 1. 鬼神阴阳精,变化无定迹: - 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指出无论是鬼神还是人类的行为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和多样性。 - “精”可能指的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复杂的人性。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的考点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然后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意;接着抓住关键句子,理解其表达的感情;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最后点明主旨。 “海鲸乘扶摇,激水腾九旻”,意思是:大鲸鱼乘着扶摇直上之势,激起滔天巨浪冲入云霄。这里描写大海中鲸鱼乘风而行
杂诗 作者:佚名 注释: 1.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春秋初年两位著名的贤人。他们为了反对周武王伐纣,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 2. 明时:指汉朝时期。 3. 四老,这里指四位隐居山林的老人。他们生于乱世,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4. 李业,指李斯,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公孙,这里指秦朝的丞相李斯。李斯想要掩盖自己的罪行,反而遭到了灾祸。 5. 严陵,指严光,东汉初年的隐士。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