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联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鹤楼联》是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对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丘人。他以大臣子荫入充侍卫,后康熙中出为黄州府推官,迁江西巡抚,转江宁巡抚,官至工部尚书。
  2. 作品背景:黄鹤楼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歌赋和对联的地方。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最初只是夏口城角上的一座军事楼,到了晋代被改建为观赏胜地。
  3. 文学价值:《黄鹤楼联》以其雄奇的想象和非凡气势展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悟和才人的眼界与见识。这副长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欣赏《黄鹤楼联》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了解这一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1. 查阅相关书籍: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或在线资源查找与宋荦相关的传记、诗集或其他相关文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宋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参观黄鹤楼:亲自前往黄鹤楼参观,感受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通过实地体验,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黄鹤楼联》所描述的景象。
  3. 学习对联知识: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联的学习和创作,可以深入理解中文的语言美和文化意蕴。可以尝试自己尝试创作对联,以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黄鹤楼联》不仅仅是一首诗文,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