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黄鹤楼联
介绍
《黄鹤楼联》是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对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 作者介绍: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丘人。他以大臣子荫入充侍卫,后康熙中出为黄州府推官,迁江西巡抚,转江宁巡抚,官至工部尚书。
- 作品背景:黄鹤楼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歌赋和对联的地方。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最初只是夏口城角上的一座军事楼,到了晋代被改建为观赏胜地。
- 文学价值:《黄鹤楼联》以其雄奇的想象和非凡气势展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悟和才人的眼界与见识。这副长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欣赏《黄鹤楼联》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了解这一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 查阅相关书籍:可以通过图书馆、书店或在线资源查找与宋荦相关的传记、诗集或其他相关文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宋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参观黄鹤楼:亲自前往黄鹤楼参观,感受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通过实地体验,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黄鹤楼联》所描述的景象。
- 学习对联知识: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联的学习和创作,可以深入理解中文的语言美和文化意蕴。可以尝试自己尝试创作对联,以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黄鹤楼联》不仅仅是一首诗文,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作,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词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句综合把握的要求较高,涉及内容和题目都比较多,解题时应按顺序思考,力求准确全面。本题要求考生赏析“黄鹤楼联”,这需要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滚滚”二字写出了长江之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
注释:我恨自己来的太晚,而黄鹤楼已经不在了;怪的是别人来得早,却先传下了我的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登黄鹤楼的有感之作,表现了他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写“我”到楼已迟,黄鹤楼早已不复存在,暗含着岁月流逝之叹。第二句写“我”来得太早,黄鹤楼才建立不久,就先有我诗传出,隐含着我为世人所传诵之意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端,濒临长江,始建于三国时代。历代诗人墨客登临此楼者众多,李白、崔颢等都曾题诗。 黄鹤楼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一名句而名声大噪。这首诗就是李白对黄鹤楼的描绘。首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人事,第四句抒发感慨。 注释: 公存:指黄鹤楼。公,这里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子陵。 群飞:江水奔流汹涌的样子。 齐北折:即北转。 幕府旧人惟我在:指我仍在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过逐句的阅读、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再进行词语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和词义,同时注意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另外还要注意诗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诗中“联”指什么?是说黄鹤楼吗?还是说黄鹤楼与黄鹤楼的联? (1)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搁笔:放下笔。 题:写。 两人:作者自指。 千古
【注】: 太匆匆:指时间过得飞快。 骑鹤仙人:指仙人骑着鹤子,飞升而去。 兹:此。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 落梅时节:指梅花盛开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诗,是诗人在游览黄鹤楼时所作。首句说诗人自己去得匆忙,仿佛是骑在仙人的背上离去;次句写诗人游兴不减,仍然要登高远望。“兹游”,指这次游览。“眷眷”即依恋不舍之情,这里指对美好景色的依恋。“落梅”两句,点明季节,写诗人在梅花盛开的时候登上黄鹤楼
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注释:黄鹤楼上,汇聚了楚地的灵气和精神。云鹤都在空中飞翔,只剩下那横笛的声音回荡。长江、汉江两大水系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庞大的江河,它流向远方,永不枯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以及长江、汉江的壮阔景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楼台、云鹤、江河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注释:想要直接飞到天上,来到黄鹤楼的门口,仿佛要凌空而去。吟完诗后还想再借笛声来吹一曲。 赏析:此诗以黄鹤楼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为背景,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的怀念之情。下面逐句释义并附上注释: 第一句:“仙去何之,问几时黄鹤飞回,重谱落梅吹玉笛。” - “仙去何之”:询问仙人离去后的去向,表示思念之情。 - “问几时黄鹤飞回”:希望听到黄鹤归来的消息,黄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常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 “重谱落梅吹玉笛”:想象着如果仙人再次出现,将会演奏美妙的曲子。 第二句:“我来已晚,幸千载白云依旧
黄鹤楼联 登高望远,心与自然共鸣 1. 诗句释义 - 我辈复登临:指我们再次登上这处名胜之地。 - 昔人已乘黄鹤去:借用了传说中仙人乘黄鹤飞升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 大江流日夜:大江永无止境地奔流不息。 - 此心吾与白鸥盟:此心与我白鸥为伴,自由自在。 2. 译文解析 - 诗句“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感慨。这里通过“昔人已乘黄鹤去”这一典故
【注】老子兴来,除开辛氏岂无酒:李白自称“老子”,以自况。黄鹤楼联,即《与韩荆州书》中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意谓老子高兴起来,不愁没有酒喝。高人辈出,压(yā,压倒)倒崔公便是诗:李白自诩为高人雅士,有文采的诗人多于世,他自比为“崔家小儿”。 黄鹤楼联: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濒临万里长江,是武汉地标建筑之一。公元273年,建安诗人刘禹锡来到黄鹤楼,写下了“晴川历历汉阳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思想情感的把握。 “楼未起时原有鹤”,意思是说,黄鹤楼没有建成之前就已有鹤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楼还没有建好,就已经有人在那里看鹤了。诗人用了一个反问句式,突出了人们对黄鹤楼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笔从搁后更无诗”,意思是说,笔从放下之后就没有诗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放下笔墨后,就没有再写过什么诗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的喜爱和怀念
黄鹤楼联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慨,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注释: - 心远天地宽:意指心胸宽广,不受世俗束缚。 - 把酒凭栏:手拿酒杯,靠在栏杆上。 - 听玉笛梅花:聆听玉笛声中梅花的清音。 - 此时落否:此刻梅花是否已经凋零。 - 我辞江汉去:我告别了江汉(长江和汉水)。 - 推窗寄慨:推开窗户寄托感慨。 - 问仙人黄鹤:询问黄鹤仙人何时归来。
注释:黄鹤楼联 胜地谬持衡,每怀太白高风,叹千古文章,无意休教轻下笔; 仙踪经换劫,重话辛家故事,喜一时兴会,有缘仍许再登楼。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黄鹤楼的对联。上联“胜地谬持衡”意指黄鹤楼是一处风景名胜之地,但却被误认为是平衡秤,形象地表达了黄鹤楼的美丽与独特性。下联“仙踪经换劫”则是指黄鹤楼经历了多次变迁,但依然保留着仙人的痕迹和故事,展现了黄鹤楼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意象、重要手法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赏析,注意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本题中“黄鹤楼联”是要求考生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题时首先指出该联的写作特点(虚实相生),然后具体分析该联中的实景与虚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该联表达的情感或抒发的思想。 【答案】 ①黄鹤楼联:傍水起楼台,幸滔滔江汉,久息波澜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特别是要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诗中重要意象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黄鹤楼联”,首先看注释,“江汉美中兴”中的“江汉”是长江汉水的意思,这里借指中原地区(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中兴”指的是恢复中原王朝。“愿诸君努力匡时”中的“匡时”意为匡正朝政
《黄鹤楼联》原文为“黄鹤飞来复飞去;白云可杀不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陈国瑞,每日诗词是一个古诗词收录网站,目前已收录古诗词超85万首,作者4万余人。其中包含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等多种著作,内容持续优化更新中。诗中描绘的是黄鹤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对自由与无常的哲思
黄鹤楼联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注释: 1.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比喻文人的才华像一支笔直的毛笔一样,高耸入云,气势非凡。 2. 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形容文人胸怀宽广,气魄宏大,能够包容广阔的世界和深厚的知识。 3.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指历史沧桑变迁
【注释】 千古题诗:指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诗。 崔李:指唐代诗人崔颢、李白(字太白)的故居,在今湖北武昌。 制义:科举考试中对文章的命题。 熊刘: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刘敞兄弟。 【赏析】 黄鹤楼是武汉市的一个名胜古迹,相传因《黄鹤楼记》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鹤登此楼而逝,故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之句。历代文人骚客都以黄鹤楼为题作诗,如李白、崔颢等人,他们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朝
【解析】 黄鹤楼是武汉的名胜古迹,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曾在此设宴请关羽饮酒,因关羽醉酒后要登黄鹤楼而未遂,故有此传说。“且去且不去”与“留不留”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答案】 译文: 黄鹤飞走了又飞走;白云飘来了又飘走。 注释: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濒临长江,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誉。 联:对偶句式。 赏析: 此诗写黄鹤楼送别朋友的情景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传说这里曾为仙人子安炼丹的地方,因有黄鹤飞翔于此而得名。唐代诗人崔颢登此楼而作《黄鹤楼》一诗,名动一时。 联:即对联。 白云黄鹤: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苍茫:辽阔无涯。 有好诗传九百年前:相传李白曾游此地,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楼阁重新谁更上:意谓新修的黄鹤楼已高耸入云,又有谁能够攀登上去呢? 词客:诗人、作家。 神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大江流日夜”的意思是:滔滔的长江日夜奔流不息;“西北有高楼”的意思是: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楼。 注释:“黄鹤楼联”:指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黄鹤楼》诗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崔颢是唐朝初期的诗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如《黄鹤楼》。 此诗首句“大江流日夜”,以“流”字总括了长江昼夜不停奔腾流动的壮美气势
【注释】 黄鹤楼:相传为三国时诗人崔颢所建。 联:对偶的诗句。 向江汉凭栏,作颂愿为尹吉甫:在江边凭栏远眺,我写诗歌颂你,愿你像尹吉甫一样成为名相。江汉:指长江和汉水。 让英豪下笔,爱才谁似李青莲:请英勇豪迈的文人挥动笔墨,又有谁能像我这样深爱人才,像唐代诗人李白那样爱才如命呢?青莲:指唐玄宗时的大诗人李白。 赏析: 《黄鹤楼》是唐朝诗人崔灏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雄浑的笔力、壮丽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此诗开头二句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目睹滚滚江流。“奔湍激浪”是实景,“到此楼前”是虚景,虚实结合,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恢宏。“公暇一凭阑”,写诗人登楼远眺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主题注意:1.从题材中找主题(歌颂或揭露);2.从意象中找主题;3.从题目中找主题;4.从注释提示中找主题。此诗首联“数千年胜迹,旷世相传”,诗人开篇便点明“黄鹤楼”的千年历史,抒发了诗人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颔联“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风光图
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注释: - 黄鹤楼联:指由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何时黄鹤重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看到黄鹤飞回这里? - 且自把金尊,看洲渚千年芳草:姑且自己斟满酒杯,观赏洲渚上的千年芳草吧。金尊,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用来比喻美酒。
注释: 黄鹤楼联,指唐代诗人崔颢、李白等人的诗作。 有所愁便写,无可道便罢休,君若问神仙,试想想崔李本事; 一自下故深,百能容故博大,我来望江汉,长殷殷官胡替人。 翻译: 如果有什么忧愁就可以写诗表达出来,没有什么东西可说就可以停止不写了,你如果要问我关于神仙的事情,那就想想崔颢、李白这些人的诗吧! 自从我来到这个地方,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风景,我有百种能力可以容纳万物
诗句原文: 我自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 译文注释: 我千里迢迢来到此地,欣赏江上的梅花已经盛开到了红羊劫后的时期。 谁说一去不复返,听楼上的玉笛声,又吹起了黄鹤飞翔的旋律。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史贻直的作品《黄鹤楼联》。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诗句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写诗人登临黄鹤楼后对历史的思考;颔联则写眼前的形势,颈联是诗人对眼前形势的议论,尾联则是诗人对眼前形势的展望。 【答案】 (1)“缅当年江汉风流”,点明诗人登楼怀古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2)“多少千秋人物”:指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 (3)“双持使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环境,然后根据情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我向金陵而来,凭江城望去,但有白云,那见当年吹笛者”,写诗人来到黄鹤楼,凭高远望,只见江天云水,不见当年吹笛人。这一句是写登高所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无限感慨。 【答案】 译文:我到金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