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玡,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
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谚曰:‘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南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善。”命吏计公掌之粟,藉长幼贫氓之数。吏所委发廪出粟,以予贫民者三千钟,公所身见癃老者七十人,振赡之,然后归也。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景公问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
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异日,君过于康庄,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举以为大田。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今君闻先君之过,而不能明其大节,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
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
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
晏子春秋 · 内篇 · 问下第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散文集,由齐国大夫晏婴所著。它记载了作者在齐国任职期间的一些言行和事迹,以及与诸侯交往的一些事情。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晏婴的政治智慧、外交才能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家治理、军事策略、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晏子对于君主的权力、臣子的责任、国家的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他的主张强调仁爱和法治相结合,既重视道德修养,又注重法制建设。
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一。它的语言优美,富有文采,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君臣关系的散文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