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 内篇 · 杂上第五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晏子臣于庄公,公不说,饮酒,令召晏子。晏子至,入门,公令乐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
晏子入坐,乐人三奏,然后知其谓己也。遂起,北面坐地。公曰:“夫子从席,曷为坐地?”
晏子对曰:“婴闻讼夫坐地,今婴将与君讼,敢毋坐地乎?婴闻之,众而无义,彊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谓矣。且婴言不用,愿请身去。”遂趋而归,管籥其家者纳之公,财在外者斥之市。曰:“君子有力于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遂徒行而东,耕于海滨。居数年,果有崔杼之难。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嘳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
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
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并非无法回答,而是一本记录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该书的全称为《晏子春秋 · 内篇 · 杂上第五》,又称《晏子》,是后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编辑而成,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晏子,名婴,字仲,谥“平”,史称“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以其节俭和勤于政事著称,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被齐国百姓所看重。晏子的政治生涯包括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等国君,担任齐国的相国后,因其卓越的政绩和高尚的品质,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是《晏子春秋》的第五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和故事,反映了晏子与不同人物之间的交往和思想碰撞。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晏子的机智和辩才,也体现了他的仁爱、忠诚和智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晏子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历史文献,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晏子思想与行为的宝贵窗口。通过阅读这一著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