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
汉书 · 传 · 杨胡朱梅云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传·杨胡朱梅云传》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载了西汉时期鲁国人朱云的生平和事迹。朱云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行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在《汉书·传·杨胡朱梅云传》中被详细地记录下来。
朱云字游,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通晓轻侠之术,而且借客报仇。他的身高八尺余,容貌壮实,以勇猛之力闻名。朱云四十岁那年,开始改变过去的行为,转而学习《易经》,并从白子友处接受儒家经典《论语》。这些转变反映了朱云在思想上的成熟和对知识的追求。
朱云的事迹不仅体现在其个人品质上,还体现在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上。他在担任博士期间,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逐渐变得重视学问与道德修养。他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朱云的转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提升,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和影响。
《汉书·传·杨胡朱梅云传》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通过对朱云一生的回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