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碧玉枝,清风追晋贤。
数点渭川雨,一缕湘江烟。
不见凤皇尾,谁识珊瑚鞭。
柯亭丁相遇,惊听奏钧天。
题竹
介绍
《题竹》是唐代诗人玄览的作品。
《题竹》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十三岁时于楚王孙园亭所作,其内容通过萧洒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同时表达了对古代书法家顾定之的尊敬和学习之心。诗中不仅展现了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
题竹 潇洒碧玉枝,清风追晋贤。 数点渭川雨,一缕湘江烟。 不见凤皇尾,谁识珊瑚鞭。 柯亭丁相遇,惊听奏钧天。 【注释】 ①潇洒:洒脱不羁;②晋贤:指晋代的贤人陶渊明。③渭川雨:指唐代大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的“夜雨剪春韭”诗句。④珊瑚鞭:指唐代大诗人杜甫《佳人》诗中的“珊瑚鞭拂鸾刀鸣”诗句。⑤柯亭丁相遇:指唐代大诗人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丁
【题解】 《题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所见之竹,赞美竹子高大挺拔、清高脱俗的品格,同时寄寓了作者自己不慕荣利、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人生理想。全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格调清新高远。 【注释】 一顷:一顷田,即一顷地。 森风:繁茂的竹林。 朱夏:盛夏时节。 扫:吹动、扫荡。 碧霄寒:形容声音宏大而清亮,如从高空传来。 【赏析】 这是一篇描写秋竹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诗句解释: 1. 削玉森森幽思清,院家高兴尚分明。——形容竹子的质地像玉石一样坚硬,竹影在院子里清晰可见,家人的喜悦之情也非常明显。 2. 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寒宜雨声。——当卷起窗帘时,隐约可以看到山上的风景;而倚着枕头听雨声,感觉特别宁静和舒适。 3. 斜对酒缸偏觉好,静笼棋局最多情。——斜对着酒坛(可能是酒壶或酒杯)感觉很好喝;而静坐在棋盘旁,感受着棋局中无尽的情感。 4.
注释: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这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大海上鱼跃,高空中鸟飞。这里的“鱼跃”和“鸟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 这是表达诗人对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的追求,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并尊重这种生活态度。这里的“道”指的是人生的道路或生活方式,“吾道”则是诗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人生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大海和长空的描述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句的意思,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本首诗是一首咏竹的七绝,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南州困歊暑,蔽映资筼筜。”这一句的意思是:南方炎热难耐,竹林的遮挡可以避暑。“筼筜”为一种竹子名。“蔽映”意为遮蔽、遮挡,“资”意为资助、供给,“筼筜”即竹子,“蔽映”指竹林遮荫。 “帘卷午阴静
注释: 山溪崎岖雾气弥漫,瘦长的竹笋刚刚从岩石缝隙中钻出。 仔细回想走过的路径,记得那时南山上是晴朗的天气。 赏析: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首句“山溪荦确雾冥冥”,通过描述山间的溪流、石缝中的瘦竹和弥漫的雾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寂静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孤独。 次句“瘦笋初从石罅生”
注释:细细的竹叶簇拥着瘦弱的小枝,石缝间的新笋生长得迟缓。轻风为儿童吹动竹叶,等待着看那嫩笋解壳的时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竹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首句写竹林中的细叶和瘦小的枝条,突出了竹子的纤细和坚韧;次句写石间的新笋生长得缓慢,表现了春天的静谧与美好;第三句写儿童在竹丛中嬉戏,给竹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新笋即将破土而出的期待之情。全诗通过对春日竹园的细腻描写
题竹 有酒不妨醉倚,有诗不妨自题。 声以清风何远,影于残月都迷。 注释:有酒杯不妨碍我喝醉地倚靠它,有诗可以不妨碍我自题。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声音传得很远,月亮映照下竹子的影子也显得朦胧不清了。 赏析: “有酒不妨醉倚,有诗不妨自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喜欢喝酒和写诗,这两种活动都是他的爱好,所以他并不觉得这些活动有什么不妥之处。 “声以清风何远,影于残月都迷
诗句释义及赏析 偶种得成阴,翛翛过别林。 - 偶种得成阴:偶然间种下竹子,竟然长出了茂盛的叶子,形成了一片阴凉。 - 翛翛过别林:风吹竹林的声音,如同树叶轻轻飘落,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 - 注释:竹子在不经意间生长得如此茂盛,仿佛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避风港。 月寒双鸽睡,风静一蝉吟。 - 月寒:月亮冷清、寂静,暗示着夜晚的氛围。 - 双鸽睡:月光下,两只鸽子安静地休息
这首诗由八句组成,每句都描绘了竹子的特点和形象。以下是对每句的详细解析: 题竹 楚楚新移竹,翛翛已出林。 渭川元接叶,淇水本联阴。 既忝轩墀重,应蒙雨露深。 芝兰方并植,荆棘敢相侵。 有荷栽培力,无惭变化心。 长身龙夭矫,密羽翠萧森。 委砌风飘锦,筛庭日布金。 奇材仲连箭,雅韵伯牙琴。 欸乃歌频度,平安问每临。 风云今自饱,冰雪旧能任。 岂独松梅友,仍多草木钦。 琅玕擎使节,玳瑁合朋簪。
诗句释义: 1. 翠袖临风一怅然:“翠袖”指绿色的衣袖,通常用以形容女子的服饰。“临风一怅然”形容女子面对微风时,因某种原因而感到惆怅或失落。 2. 雨馀草木亦娟娟:这里的“雨馀”指的是雨后的景象,“草木”泛指自然界的植物,“娟娟”形容草木清新、美丽的样子。整句诗描述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3. 东头夜半明月出:这里的“东头”指的是某个方位或地点,“夜半”指的是深夜,即子时
这首诗是作者的自咏之作。首四句写自己感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既感慨于世事变迁,又悲叹自己的漂泊不定。中间四句写自己虽身处山林之中,却心系江湖之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后四句写自己在江渚吟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己归乡无望的深深哀思。 注释: - 叹息真成汗漫游:感叹自己的一生就像在沙漠中流浪一样,没有定所。 - 经春历夏又嗟秋:经历了春天和夏天之后,又开始感叹秋天的到来。 -
【注释】 美人:女子。环佩:指玉佩。玲珑:形容玉的光泽和质地晶莹剔透。骑得青鸾下碧空:骑着青鸾飞下蓝天。青鸾,传说中的神鸟。湘魂:湘水女神。招不返,无法召唤她回来。凤箫:古代的一种乐器。声断:声音消失。月明中:月光明亮的地方。 【赏析】 《题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通过写一位湘水女神在月明之夜吹箫而招不回的哀怨之情,来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感。 首句“美人环佩玉玲珑”,用一个“美”字
注释: 翩翩:轻盈的样子。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晴空:晴朗的天空。江云:江面上的云雾。玉箫:用玉石制成的吹奏乐器。断:中断。潇湘:地名,今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一带。泊船:停船。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乘船经过潇湘,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而感叹不已的情景。诗人以“凤”喻人,写其飘逸脱俗之态;写凤之飞翔,又暗示诗人行踪之难定;写凤之高飞,更寓诗人仕途之艰险。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感慨
【注释】 苍林:指青翠的树林。潇湘:水名,在今湖南东部,湘江流经此地。万顷:形容湖或江面广阔。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湘水从此处流入洞庭湖。冷:寂静无声。扁舟:小船。清影:清澈如水的影子。 【赏析】 此为写景抒情之诗,以“题竹”为题,意在写自己乘扁舟泛游于潇湘之间,观赏那万顷翠波之上的明月皎洁,听那叶叶秋风的凄切哀婉。首句描写萧瑟的秋夜,月光照耀下的山林景色。次句描写月下潇湘水面的静谧。三
注释: 题竹:写竹子。 落墨生幽思,风来自有香:用笔墨描绘出竹子的幽深意境,风吹来时散发出阵阵清香。 九天皆雨露,容易拂云长:整个天空都沐浴在雨露之中,容易被云雾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风姿。首句“落墨生幽思”,诗人以墨为笔,书写了竹子的幽静之美,仿佛能闻到竹子身上淡淡的香气。第二句“风来自有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
注释:竹在溪边生长,藤条润泽而带有空青色,湘竹寒生,显得清秀而高雅。何处可以幽静地寻访?夜深人静时,只能隔着窗户听见山间的雨声。 赏析:诗的首句写竹,次句写湘竹,最后写听雨,三句一转,由竹及人,从听觉转入视觉。诗人在描绘湘竹时,着意刻画了它那冷峻、清高、孤傲的风神。“湘竹寒生琬琰文”这句中,“琬琰”指美玉。“寒生”二字,则点出了湘竹的质地和颜色。 全诗通过题咏湘竹,抒发了一种隐逸山林
注释: 甚矣吾衰矣,深居不用名。 瘦因诗思苦,贫为利心轻。 有竹堪医俗,无花可问盟。 醉眠闲听雨,饥鼠啮书檠。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全诗以竹为主题,借竹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1. 第一句“甚矣吾衰矣,深居不用名”,诗人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里的“甚矣”是感叹词,表示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和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来作答。本诗为五绝,全诗四句。前两句写竹之高洁,后两句写竹之清高。“萧然”是说竹子的风韵;“拔俗”是说竹子不同于花柳,有其独特的风姿。“谁听”与“只自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赏析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再从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分析,然后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意。此诗前两句写景,“窗”是诗人所见之景,而“昼萧森”则暗含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冷清;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窗户外一片萧索,空阶上凝聚着绿色的影子。不是因为冰清玉洁才懂得岁寒高节,怎能识得这心? 萧索的景致
注释: 两竿竹笔直挺拔,笔锋挥洒自如墨迹淋漓。我模仿东淮的顾定之。 我还记得在紫薇堂后坐着,绿树荫影摇曳,阳光斜洒时的感觉。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竹林风景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竹子的特点和诗人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两竿萧洒墨淋漓”,形容竹子笔直挺拔,笔锋挥洒自如,墨迹淋漓。其中“萧”是直的意思,“洒”则是泼洒的意思
《题竹》赏析 李群玉的《题竹》,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描绘了竹子挺拔的姿态和生机勃发的自然之美。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竹林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新宜人的自然之中。 首句“解箨新梢绿未全”,便用了一个生动的动作来展现竹子的生长过程。“解箨”即笋壳脱落,象征生命的新生与力量的积蓄。而竹尖尚未完全变绿,则暗示着生命力的顽强和生长中的美好。这不仅仅是对竹子外观的描写
【解析】 “题竹”是一首七绝。题目是诗眼,是解题的钥匙,所以首先要注意理解标题的含意。此诗首句点题,次句写竹子的姿态,第三、四句写竹子的颜色,第五句写竹子的环境,第六句写竹子的情态,最后两句描写竹子的生长状态。“金壶”、“素楮”“淋漓”、“扶疏带雨枝”、“湘浦啼痕秋作点”、“淇园翠色晚含滋”、“窗前把酒闲吟处”、“篷底停桡独听时”都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写。 【答案】 译文:
【注释】: 苍梧:山名,今湖南省宁远县西北。 风风雨雨:形容风雨交加的天气。 春寒:春天的寒冷。 翠辇:用翡翠装饰的车。 梦里看:梦中看见。 千古神游:指在想象中游览了千年的历史。 短篷:小船上用竹竿做的篷帐。 虚枕:空空如也的枕头。 珊珊:形容水声或声音悠扬动听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首句描写苍梧山上的风雨交加,春意阑珊的景色;二句说,在梦寐中仿佛看到了翠辇从苍梧山飞过;三
注释: - 独行湘江浔:独自行走在湘江边。 - 见此丛篁幽:看到这些竹子很幽静。 - 风雨日冥晦:天气阴沉,风雨交加。 - 万雀声啁啾:万鸟齐鸣。 - 垂垂正结实:竹竿已经长到可以砍伐的程度。 - 恐为鹓雏谋:担心被用来制作官帽上的装饰物。 - 岂无九苞羽:难道没有像凤凰一样的羽毛吗? - 飞下十二楼:从天上飞下来。 - 延伫久不见:久久地等待却未见。 - 此意良悠悠:这种心情真的很悠长。 -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题竹 - 描述竹子的诗作。 2. 东坡云此竹,可以医人俗: 苏轼(苏东坡)称这种竹子可以治疗人们的粗俗和平庸,象征着高尚的品质。 3. 我爱食其萌 - 我喜欢吃它的嫩芽。 4. 清风时满腹 - 清风常常充满我的内心。 5. 况兹如瓠肥 - 更何况它又肥又圆。 6. 何须更添肉 - 为何需要额外的脂肪?这里的“肉”指食物中的油脂或多余的部分。 7. 便欲刻此图 -
诗句解释: 1. 刘郎不作桃花梦,胸中秀气何澒洞。 - 这句诗意味着诗人不做那些如桃花般的梦境之想,其内心充满着才华与智慧。“刘郎”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文人或诗人,而“不作桃花梦”表明他拒绝沉溺于世俗的诱惑。 2. 公暇时时露一班,腕指所到清风动。 - “公暇”指闲暇之时,“一班组”可能是某种技艺或才艺。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在闲暇时刻展示其才华,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风雅和气质。 3. 霓裳霞袂不沾尘
注释:我幸运地逃过了刀斧的砍伐,独自怀抱着风霜节操。时有饥禽来,在枝头玩弄明月。 赏析:这首小诗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帝子潇湘渚,乘弯袅袅边。 可怜江上竹,犹带古时烟。 帝子指的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皇帝的女儿,这里指诗人自己;潇湘洲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湘江中游;袅袅是指纤细柔美的样子,形容竹子随风摇摆的样子;古时烟则指古代的烟云,用来形容竹子的苍翠茂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首句"帝子潇湘渚,乘弯袅袅边",诗人将自己比作古代的君王或皇帝的女儿
注释: 山中的竹子在寒冬中依然挺立,不畏冰雪的侵袭而保持其坚韧。不要认为这种竹子没有变化,当春雷轰鸣时,它会破土而出,成为箨龙之子。 赏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题,赞美了竹子的坚韧品质。诗人通过对竹子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竹子的敬仰之情。首句“山中留得岁寒枝”,意指山中的竹子能够在寒冷的冬天中挺立不倒,展现了竹子的坚韧品格;次句“冰雪棱棱不受欺”,则进一步点明竹子的顽强与毅力
【解析】 题干中要求“格式: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的把握能力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内容、思想主旨及诗人的情感,同时要注意抓住诗中的意象、重要词语等进行分析。 本首诗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小诗,前两句为第一层,写竹之高洁;后两句为第二层,写竹之清幽。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潇洒含风玉数茎: 描述了竹子的姿态与质感。潇洒表示自在飘逸,含风则可能指竹子随风摇曳,玉数茎则形容竹子细长如玉。 2. 若何偏向石间生: 表达了对竹子生长环境的好奇和疑问,“如何”是反诘,表示惊讶或疑惑。“石间”指的是石头缝隙中,暗示了竹子的生命力和顽强。 3. 贞心谅有夷齐识: 这里的“贞心”指竹子的坚韧不屈的品质,“谅有”表推测或肯定,“夷齐”是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贤人
【注释】 题:题咏。竹 石:山石。嵌:嵌入。青空:青色的天空。 下临:下面临着。湘江:湖南的一条大河。中宵:半夜时分。 明月来:月亮从天空中出现。照见:看见。青鸾尾:青鸾鸟尾巴,传说是神鸟。 【赏析】 这首五绝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夜里,看到天上的月亮照亮了她心爱的男子的尾巴,不禁为之动情,而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歌的情景。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富有诗意
【题竹】 兔颖凉分月魄,凤毛寒湿松烟。 日暮白云飞尽,一天秋色苍然。 注释: 兔颖(兔子的尾巴):形容竹子的细长挺拔,如同兔子的尾巴一般。 凉分月魄:形容竹子的凉爽之气仿佛能分割出月光般的清冷。 凤毛(凤凰的羽毛):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尖端,如同凤凰的羽毛般珍贵而优雅。 寒湿松烟:形容竹叶上的露水和松树的烟雾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形容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诗句释义: 1.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 注释:"潇湘"泛指湖南一带的山水;“疏林”表示树林稀疏,树木高大挺拔;“玉露”通常用来形容清晨或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句诗描述了一种在潇湘地区,树木茂盛,早晨露珠晶莹的景象。 - 赏析:描绘了一个清晨时分,潇湘地区景色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2.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 注释:"凤毛"比喻树梢上的细枝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昨夜美人骖彩鸾”: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昨晚乘着彩色的鸾鸟,这里的鸾鸟可能象征着吉祥和高贵。 2. “玉笙吹彻露华寒”:描绘了女子手中玉笙吹奏的声音,穿透寒冷的露水,给人一种清冷而高洁的感觉。 3. “定应斫却月中桂”:暗示了某种决断或行动,可能是为了追求或实现某种目标,砍伐月中的桂花,象征着舍弃传统的、世俗的东西。 4. “特地植此青琅玕”:表示特意种植这种青色的玉石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药材名称、谥号、庙号等,考生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经常复习,这样才能较好的答题。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咏竹》的诗句内容。 “黄陵女儿佩明珰”,黄陵是地名,这里指屈原;女子佩戴明亮的玉饰,即“明珰”。 “乘云间白凤凰”,凤为百鸟之王,这里比喻诗人自己高洁的形象
注释:竹窗下一夜的雨声,如同秋声一般进入我的梦境。我用泪水洒在竹子上,将泪水化作了九疑山的云气。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绝句。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凄清的夜晚景象。首句“一夜竹窗雨”,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第二句“秋声入梦闻”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突如其来的秋雨声的感受,仿佛听到了秋天的脚步。最后一句“都将枝上泪,洒遍九疑云”,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雨水之中
注释:我家种着竹子,在南窗下,我每天早晨都看着它。今天站在风中倍加惆怅,我在孟宗的坟前题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母亲去世后所作。他怀念母亲,常常看到南窗下的竹子,便想到母亲每日都在窗前照顾它们。然而今日临窗而立,更添惆怅之情,因此他在孟宗坟前题诗,以抒发哀愁之情
注释: 风过如闻玉佩声,雨后仿佛龙孙在长。 静爱此君高致,长日幽斋闭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竹为题,通过描写竹的风姿和气质,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风过如闻玉佩声”,描绘了风过竹林时所发出的悦耳之声,如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宁静而和谐。第二句“雨馀似长龙孙”,则是将雨后的景象比作龙子(即小龙)在竹林中自由穿梭,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第三句“静爱此君高致”
注释: 林立晓苍苍:树林在早晨显得苍翠。 琅玕宿凤凰:树木如同宝石一样璀璨,好像栖息着凤凰。 孙枝凝露密:嫩树枝条上的露水密集。 稚子过人长:小孩的身材高挑如竹笋。 摇月清声细:月光下,树叶轻轻晃动发出的声音细腻而清晰。 当风粉节香:风吹过时,树枝上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敲门有佳客:有位客人正在敲门。 日日看无妨:每天都可以欣赏这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竹子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
【题解】此诗当作于元和(806-821)年间。唐宣宗大中(847-860)年间,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与白居易、元稹等同为谏官,因参与政治而得罪权贵,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即作于此时。 【注释】: ⑴梦醒虚堂月半斜:意谓夜深人静之时,月光斜照到虚明的屋宇之中。 ⑵毵毵(sānnān):形容柳条细长柔软的样子。 ⑶曳青鸾尾:用神话传说中青鸾尾羽作比喻,指轻盈飘忽的样子。 ⑷闲庭
【注释】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千骑:形容使君仪仗之盛。青锦:青色的织锦,指丝织品。琅玕(láng guā):一种美玉名。江南邱墟:江南地区的废墟。应龙:传说中能驾云降雨的龙。夜穿崖石裂:夜晚在悬崖上行走时岩石崩裂。江妃:传说中的仙女。朝游春雨歇:春天里到江边游玩。沙崩水溅映潺湲(chán yuān):沙土崩塌,水流溅起,映照出波光。潺湲:水流缓缓流动的样子。坐看:坐下来观看。彩笔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题竹 - 注释:在竹子上题诗。 - "题竹"通常指在竹子上书写或刻字,以示纪念或表达情感,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在某个特定场合或地点(如竹林、书房等)对竹子进行了特别的创作。 2. 此地重逢挺节筠 - 注释:在这里再次遇见了坚韧的竹子(筠)。 - “挺节筠”形容竹子虽经历风雨但依然挺拔有节,象征坚韧不屈的品质。诗人可能是通过竹子来比喻自己或他人在困难环境中的坚持和不屈。
【诗句释义】 幽人爱竹看不足,更剪生绡写双玉。 潇洒何如渭水姿,扶疏略似淇园绿。 初垂露叶朝毵毵,乍拂云枝春漠漠。 竹根奇石一拳小,共抱坚贞永相保。 【译文】 幽居之人喜爱竹子,观赏它却觉得不够,于是他用生绡纸剪下竹子,制成了一对玉石般的双竹。 竹子的潇洒风度如何比得上渭水的波涛?它的茂盛姿态又与淇园的翠绿有何差异? 初生的竹叶上沾满露珠,像一根根细丝;刚刚被风吹动的竹枝
【注释】 题竹:写诗。 满林烟雨绿参差:树林里到处是烟雨笼罩,一片青翠中参差错落。 回首苍梧辇路迷:回头望去,只见那曾经的辇道已消失在烟雾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 凤鸟不来人已去:鸾凤之鸟不再飞来,人却已经离去。 湘江空有鹧鸪啼:只有湘江边传来鹧鸪的哀啼声,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别离的诗。前两句通过描绘满林烟雨中的景色,烘托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注释】 空谷:空旷的山谷。 瘦影寒:形容人瘦小,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清瘦而冷峻。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指月。 鹧鸪啼彻黄昏雨,犹忆湘妃庙里看。 鹧鸪:山鹧鸪鸟,叫声凄厉哀婉,这里借指秋天的凄凉景象。 湘妃:即娥皇、女英,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舜的妻子。 【译文】 在空旷的山谷中无人相伴,身影显得清瘦,月光明亮时能看见舞动的青鸾。 鹧鸪声声啼到黄昏细雨,仍然记得曾经在湘妃庙里观赏过这美丽的画面
双玉亭亭翡翠毛,春风晴拂彩云高。 也知结实须来凤,即遣为竿合钓鳌。 注释:翠鸟的羽毛像翡翠一样鲜艳,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翠鸟在天空中飞翔,它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彩,好像彩色的云朵一样。我知道翠鸟必须要有凤凰来配对才能繁衍后代,于是我就给它做一根竹竿,让它能够顺利地捕食。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翠鸟和凤凰、鳌鱼之间关系的小诗。诗人通过观察翠鸟,联想到了凤凰和鳌鱼,用拟人化的方式描绘出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注释】 凤池:指皇宫的御苑。翠琅玕:形容竹叶青绿如玉,这里代指竹子。六月:夏季的月份,即农历四月。 【赏析】 这首题画诗,写的是一幅画中的竹子。诗人抓住画中竹子的特征来写,把画中之景与实境联系起来,以实衬虚。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凤池八法笔”,说画中有一支八种笔画的毛笔,这八种笔法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独创的,后人称之为“吴家样”。这是作者对画工精湛技艺的赞誉
【注释】题竹:指代作者的诗。昨夜狂风落叶多,树鸣岂为作哀歌。摧残不复唐生梦,赢得官家□□□。 【赏析】此诗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抒情。诗人在风雨中见到落叶纷纷飘落,不禁想到自己年华易逝、青春难驻,于是发出了“树鸣岂为作哀歌”的感慨;尾联则以反语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诗句释义与赏析 深入理解古诗《题竹》 1. 丛篁不盈尺,叶叶生秋风 - 解释:竹子丛生的尺寸很小;每一片叶子在秋风中摇曳生姿。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竹林的微小和风中叶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秋风的轻拂使竹叶更加飘逸,增添了一份清冷之感。 2. 凤凰何时来,食实巢其中 - 解释:想象凤凰来到竹林寻找食物栖息;在林间寻找适宜的树枝筑巢。 - 赏析: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元素
注释:人生世间的万事,原本是无穷无尽的,但最终都会在声与色中消失。我年老时,只喜爱竹子这一种事物,因为鬓发稀疏了,秋风萧瑟地吹过。 赏析: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以竹自喻表达了他晚年孤傲不群、不求名利的心境。首联写竹的高洁脱俗,象征人的品格高尚,而人世间万事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颔联写自己对竹的感情,“老我平生”表明已年事高迈;“空爱此”则说明竹是他心中唯一喜欢的事物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千溪鸾凤舞苍空,虚直分明是此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千条溪流中,鸾凤鸟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的姿态优美而高洁,展现出一种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气质。这里的“鸾凤舞”指的是鸾凤鸟在天空中的舞蹈,象征着高贵、优雅和自由。而“虚直”则表示谦虚、正直的品质。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第二句:玉振许谁知万古
【注释】 1. 琅玕:一种美石。 2. 医俗:指消除世俗偏见。 3. 清标:高洁的节操。 4. 潇洒: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洒脱不羁。 5. 云端:比喻高远的境界或事物。 【赏析】 《题竹》是一首咏竹的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其清高雅洁品质的决心。 首两句“书窗谩对翠琅玕,偏喜真心耐岁寒”,描绘了一幅书房里静谧的画面,窗外翠绿的竹丛显得生机勃勃。作者虽然身处书窗之旁
注释:在九重天之上,被皇帝恩宠,回到家乡时物外之情。 闲坐碧琅玕树下,月明之夜,吹奏着凤凰笙乐。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归隐生活的诗。首句赞美了诗人的尊贵身份以及荣归故里的喜悦心情。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名利的超脱,选择了远离喧嚣的世界,与大自然为伴。第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月光下静享宁静的生活,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最后一句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通过演奏凤凰笙乐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露叶凝香翠欲流” - 这一句描述了清晨露水的叶子,其香气如同流动的绿水。"凝香"指的是露水凝聚成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翠欲流"则描绘了露水滴在叶上后形成的绿色光泽仿佛要滴落一般。 2. “月华凉浸一庭秋” - 这里通过月亮的光芒来形容整个庭院被月光所覆盖,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凉浸"形容月光带来的凉爽感觉,而"秋"则直接点明了时间——秋季。 3.
题竹 翠拂琅玕落粉香,无端春色满潇湘。 美人学得青鸾曲,何处吹箫听凤凰。 注释与赏析 1. 翠拂琅玕落粉香:翠绿的竹林随风摇曳,仿佛在轻轻拂动着晶莹剔透的玉石,竹子在微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像是春天的气息一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2. 无端春色满潇湘:春天的景色无处不在,无论是潇水还是湘水,都充满了春天的色彩。这里的“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注释: 此君标格最堪怜,几度相看思悄然。 密叶风含声细细,高梢露裛色娟娟。 影分枕簟疑无暑,润映琴书合并妍。 我欲结君为密友,相将同到岁寒天。 赏析: 这首诗通过竹叶和竹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深厚感情。首联“此君标格最堪怜,几度相看思悄然”以竹为主体,通过对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颔联“密叶风含声细细,高梢露裛色娟娟”则进一步描绘了竹的形态
题竹 粉箨解香苞,新梢展凤毛。空庭明月夜,只怪粉墙高。 注释: 1. 粉箨:嫩绿色的竹笋壳。 2. 香苞:形容竹笋散发出的清香。 3. 新梢:新长出的枝条。 4. 展:展开,比喻生长。 5. 凤毛:凤凰羽毛,形容美丽或珍贵。 6. 空庭:空旷庭院。 7. 月夜:明亮的月光之夜。 8. 只怪:只是觉得奇怪。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竹林画面
这首诗是唐代李涉的作品,题名为《题竹》。下面逐句解读: 第一句:“曾过阳明观下春,山前十里尽苍筠。” - 注释:这里指的是诗人曾经路过位于阳明山附近的一个观景台或寺庙,在春天时,这里的景色非常迷人。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对阳明山及其周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记忆。"曾过"表明诗人曾经到访此地,而"阳明观下春"则具体指代了那个观景台或寺庙的位置。春天,万物复苏,诗人在此感受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等,其中内容是重点。此题要求考生赏析“题竹”一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答题时先指出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注释,指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 译文:宫树栖鸦拜夕郎,洞门烟霭竹苍苍(宫树,指宫中树木,乌鸦在树上栖息,傍晚时分向君王行参拜礼)。佩声摇曳归来晚,香篆初消月到床
【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题竹”就是题写竹林,而竹子有节有枝有叶,因此以“竹”为题。 【注释】①龙孙:即“龙种”,这里比喻竹笋。②法雷鸣:指雷电交加时,声如法鼓。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竹林中竹笋在风中摇动、借月生凉的情景,以及待到雷声响起时才破土而出的习性。全诗意境清幽,含蓄蕴藉,富有诗意。 首句“密叶因风扫”,是说茂密的竹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诗人把“因”字用得非常巧妙,既写出了竹林中竹叶之多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 1. 小院何空寂,相依独此君。 - “空寂”形容小院寂静无声,无人陪伴; - “相依”表示两人相互依靠、相伴; - “独此君”指的是诗人独自陪伴着这位友人。 2. 雪深愁易折,风急不堪闻。 - “雪深”指大雪覆盖的情景; - “愁易折”比喻因思乡而心情沉重,如同树枝被风吹弯; - “风急”形容风势凶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