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晓望
介绍
。
《晓望》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他的集子中。
《晓望》是一首描绘清晨景象和抒发情感的作品。全诗以细腻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早晨时分的自然美景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整首诗通过描写晨光初照下的山川草木、鸟鸣虫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情绪氛围。
诗歌正文:
晓望
日色淡如水,风声细似丝。
遥闻犬吠处,独上最高楼。
赏析:
- 首句“日色淡如水”:以“日色淡如水”的比喻手法描绘清晨的光线柔和、清澈。这不仅突出了早晨的时间特征,也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平和与宁静。
- 次句“风声细似丝”:通过细腻入
相关推荐
【注释】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阳台:在今湖北宜昌市。高峰:指三峡口的瞿塘峡口一带。木叶:秋天树叶落时发出的声音。应共尔为群:意思是说你们麋鹿,应该与我同群共处。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出长江三峡口一带的晨景,并寄寓了诗人的情怀。首联描写的是日出时分,白帝城更声已尽,黎明曙光分晓的景象。颔联描写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寒气逼人,太阳刚刚露出水面。颈联描写的意思是大地裂开,江面上帆影隐没
晓望 解析杜甫《晓望》的诗意与情感 1. 诗句翻译 - “白帝更声尽”意指天边日出,旧时钟声已绝。 - “阳台曙色分”描绘了清晨时分,曙光从远方透入的景象。 - “高峰寒上日”形容高耸山峰之上,初升的阳光如霜雪般清冷。 - “地坼江帆隐”描述江面上帆船在晨风中消失不见。 - “荆扉对麋鹿”表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孤独感。 2.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 - 流寓地点
【注释】 晓: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扶桑:神话中的大树,太阳所从出之地。陶陶:形容醉态。 【译文】 清晨我站在江边远眺,只见露珠打湿了松树上的白鹤,朝阳初升,光芒四射。江面上碧波荡漾,催人衰老,红日高悬,万物忙碌不停。世间人情随日月更迭而改变,追求功名利禄的路与天长地久。不如驾着美酒船去尽情欢歌吧,尽情享受那醉人的欢乐。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之时
【注释】晓望:清晨远眺。清霜散漫:清冷的霜气弥漫开来。似轻岚:像轻飘的雾气一样。玉阙:即玉宇,天上的美宫。参差:参差不齐。旧山:故居的山。东南:指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属重庆)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首句写晨曦中的自然景色;颔联以“秦台”为题,描写登高所见的江山景色;颈联写思乡之情;尾联抒发了诗人为国家前途担忧的心情。全诗意境开阔,气势豪放,语言质朴
这首诗是诗人在清晨观看自然美景后,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感悟。下面是逐句释义: 晓望 地祇逃秀境,神化或殷雷。 裂汉娲补合,高峰剑跃开。 即今新定业,何世不遗才。 若是浮名道,须言有祸胎。 注释: 1. 晓望:清晨观看自然景色。 2. 地祇:指大地。 3. 逃秀境:逃离美丽的世界。 4. 神化:神灵的变化。 5. 殷雷:雷声轰鸣。 6. 裂汉娲: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据说她能补天断桥。 7.
【诗句释义】 城上的高楼耸立着高大的城墙之上,远远望去初升的太阳显得苍老、凄凉。 松树旁边淅沥的风声随风传来,草野中晶莹的露水闪烁着光芒。 在欢乐的年景里一起唱歌赞美羊的牧歌,新春时节不与大雁一同返回故乡。 圣明的时代愿报效国家收复疆土,快乐自在地从襄阳到洛阳。 【译文】 登上城楼,高高的围墙上矗立着一座高楼,遥望东方天边刚刚升起的太阳,那光芒苍凉而又明亮。 松树枝叶间传来阵阵淅沥的风雨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理解时,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如“逢”“忘”“擅”等,理解其含义,然后结合全诗的意思进行赏析。 “晓望”意思是:在天亮的时候远望。 “暑退谁当忆”,意思是:夏日的炎热消退,谁会想起呢?“暑”是夏季炎热的意思,“谁”是疑问代词,指谁。 “秋生喜此逢”,意思是:秋天来临,欣喜地遇见。 “秋”是秋季的意思,“生”是出现的意思,“喜此逢”是高兴遇到的意思。 “荒林失轻雾
晓望 武陵都会俗豪奢,井邑云连几万家。 东望李洲馀橘实,西迎秦洞出桃花。 宦游稔识衣冠盛,罢去犹怜道路赊。 十九年来人事改,暮山依旧锁烟霞。 注释: 1. 武陵:指代湖南的武陵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井邑:指城镇和村落,井邑云连万:形容城镇和村落众多,连绵不断。 3. 李洲:古地名,今湖南境内。 4. 秦洞:古代地名,今陕西境内。 5. 宦游:指在外做官,宦游稔识
晓望这首诗,诗人站在郡中,远眺江边,看到寒江上卧虎形的山峰,池水广阔、地势平坦。曾经劳苦秦楚两强,吞并了他们;多次误了孙刘联盟,与他们进行了战争。还记得过去笙歌游乐的日子,没想到牛马在荒废的城池里放牧。夕阳西下,拄着拐杖闲适地登高赏景,怀古思今,感慨万分。 “郡枕寒江卧虎形”:郡,指荆州;荆州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卧虎形,形容江边的山势险峻,像一头伏卧的老虎。 “池饶千里势宽平”:池,指汉水
译文: 清晨站在城外,远望沅江水势浩大。朝宗东下,汇入潇湘。 以往观看竞渡,都是游船往来穿梭;现在听到战鼓齐鸣,尽是战船在航行。 自古以来,战胜妖孽的人没有超过德高之人;到最后,弱小的也因强大而得以保全。 慢慢地,一洗腥膻之气,千里之外依然传来芷香。 注释: - 晓望:清晨时分观赏风景。 - 郭外:城门外。 - 临沅一水长:站在城外远望沅江水势浩大。 - 朝宗东下合潇湘:古代有“朝宗”之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对诗歌进行综合把握和赏析,即全面理解诗意,领会意境及诗人用词特点、抒发思想感情的特点等。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要结合注释,从诗中找出关键词“晓望”“重隐”“春城”“苍茫”“流落”“才华”等,然后结合注解和全诗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
【注释】 晓望:清晨眺望。极目:远望,远眺。秋无际:秋天的景色无限遥远,看不到尽头。寥寥:寂寞、孤独之意。苍树:青色的树木。幽琴:指琴声幽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苍:青色;苍树:青树。合:融合、汇合,此句意谓琴声与树木融为一色。野棹:指船桨。绿荷:嫩绿色荷叶。宿露:隔夜的露水。残云破远阴:残云散去了远处的阴影,指日出。新凉:初夏时节的凉爽天气或气候。兴:兴致。携杖:拿着手杖。东林:指山林。
晓望 晓日登临眼界宽,秋来随处好盘桓。 燕鸿也自关时序,松柏端如保岁寒。 伏阙惟天知对越,还家有竹报平安。 陈情一表须留稿,要与忠臣孝子看。 注释: 1. 晓日登临眼界宽:清晨的太阳升起来,视野变得更宽,可以一览众山小。 2. 秋来随处好盘桓:秋天来了,到处都是好去处,可以悠闲地游玩。 3. 燕鸿也自关时序:燕子也懂得遵守季节变化,按时迁徙。 4. 松柏端如保岁寒:松树和柏树总是那么坚韧不拔
晓望 城头鸦鸣曙,起坐理冠帻。 开窗写遥望,烟雾竟川泽。 喧喧市声动,漠漠井气白。 如何山中人,岁莫尘埃客。 解析: 1. 注释: - 城头乌鸦啼叫迎接清晨的曙光。 - 起身整理帽子和围巾。 - 打开窗户远眺。 - 烟雾弥漫,景色尽收眼底。 - 喧闹的市场声音。 - 井口冒出白色的水汽。 - 为何生活在深山之中的人,在年终之时仍像尘土般漂泊? 2. 译文: 清晨城头上乌鸦报晓
【注释】 晓望:在清晨观看。 凭虚御旦气:凭依虚无的高处,驾御清晨的新鲜空气。 旷望当高台:放眼远眺,正好看到一座高高的山台。 水白将天去:江上的水流清澈洁白,好像要与天空相接。 云红挟日来:天上的云彩呈赤红色,好像要和太阳一起升起。 【赏析】 这首七律写诗人清晨观赏美景的感受。前二句写凭虚御旦气的壮阔景色。“凭虚”是说登上高台,“御旦气”是说驾御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后二句写江水明净,云彩绚丽
《早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山间清晨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句释义: 1. “晓望”:早晨远望。 2. “早凉开野曙”:清晨时分,凉爽的天气让田野的曙光显得分外清新。 3. “迥眺出岩扉”:远远地眺望,从山崖上可以看见一座古老的石门。 4. “日旭风吹面”:太阳初升,微风拂面。 5. “林香露湿衣”:树林中弥漫着清新的香气,露水使得衣服湿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晓望》 诗句解释: 1. 芦渚荃汀闻罢钟,披衣凝望谩推篷。 - 在芦苇丛生的水边停下船只后听到寺庙的钟声,我穿上衣服站在那里凝望,却漫不经心地把船篷掀起。 2. 赤日已射珊瑚树,明星尚照芙蓉峰。 - 太阳已经照到了珊瑚树上,星光依然照耀着芙蓉峰。 3. 帆影飒飒趁潮渡,众声活活抛鱼翁。 - 船帆随风摇曳,趁着潮水向对岸进发,周围的声音活跃地吸引着钓鱼人。 4.
晓望 雨余湖色静,杂树晓氲氲。空水遥难辨,山花近渐分。 叶齐增岸影,鱼聚矗波纹。日出林光白,英英散宿云。 注释与赏析 1. “雨余湖色静” - 解析: 描述雨后湖水的宁静状态,强调自然美中和谐、平静的一面。 - 赏析: 这句诗通过“雨余”和“湖色静”两个词组,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2. “杂树晓氲氲” - 解析: 描绘清晨树林中雾气缭绕的景象。 - 赏析
晓望 鸡鸣双阙曙,山翠渐霏微。 日映金宫上,云依玉殿飞。 万方秋贡入,千骑早朝归。 自笑何为者,缁尘满素衣。 注释: 1. 鸡鸣双阙曙:清晨的曙光照亮了长安的双阙(皇宫前两座高楼,象征帝王之居)。 2. 山翠渐霏微:远处的群山在晨雾中渐渐变得朦胧而美丽。 3. 日映金宫上:太阳的光芒照耀着金光闪闪的宫殿。 4. 云依玉殿飞:云雾缭绕着玉殿,仿佛在宫殿周围飞翔。 5. 万方秋贡入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水蒸气弥漫、白雾茫茫的晨晓图,后两句则通过冷雾笼罩初日和轻冰圆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既感到惊异赞叹,又不禁生出几分惆怅感慨。 【答案】 诗句注释:水气,水蒸气;昏冥,昏暗;凝,凝聚;混沌,天地未分时一团漆黑的样子;天,指天空;腾腾,形容雾气流动的样子;笼,笼罩;初日,初升的太阳;冻作,使……结冰;轻冰,像水晶一样晶莹的冰层;一朵
晓望 牛女氛祲总已销,江南乐上伴渔樵。 天边云拥重轮日,雾里江流万里潮。 绝塞威棱刁斗静,中原消息鼓鼙遥。 健儿早赴留都戍,千载金汤仰圣朝。 注释: 牛女——指织女和牵牛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代表夫妻或恋人的分离。 氛祲——云雾、烟尘等,此处代指战事。 已销——已经消失或结束。 江南乐上——在江南(泛指南方)的乐曲上。 渔樵——指捕鱼的人和打柴的人,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隐退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他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交游。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自然、朴素,富有韵味。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清晓才披旧黑貂,门前物色便相招 - 清晓: 清晨时分。 - 披: 穿着。 - 旧黑貂: 指的是旧时的黑色貂皮裘衣。 - 物色: 景物或人。 - 相招: 互相邀请或呼唤。 - 赏析: 描述了诗人在清晨时穿上那件旧貂裘,看到门前的景色后
诗句解读与译文 第一句:“岩壑开新霁,清容倍可怜。” - 注释:新雨后阳光明媚,岩石和山谷显得更加清新可人。 - 译文:雨后的阳光照耀着岩石和山谷,它们显得格外清新可爱。 - 赏析:通过“岩壑”和“清容”两个词汇,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二句:“云中闻水碓,竹里出炊烟。” - 注释:在云雾缭绕中,我听到了打水的声响,竹丛深处升起了袅袅炊烟。
诗句解析及译文: 1. “霜清野甸悄无人” - 关键词: 霜清、野甸、悄无声息 - 注释: 描述了清晨时分,田野上的霜清冷而宁静的景象。"悄无声息"表达了环境的静谧和荒凉。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早晨,霜气弥漫在广阔的原野上,显得异常清冷,四周寂静无声,给人一种孤独感。 2. “几处枫林丹业新” - 关键词: 枫林、丹业 - 注释: 指秋天的枫叶变成了红色,象征着新的收获
晓望 衙鼓鼕鼕报晓天,披衣拭眼醒酣眠。窗前蕉叶青犹卷,郭外杨枝绿倒悬。风静江心平似镜,云生山腹直如烟。登高北望遥相忆,知在蓬莱浅水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起床后站在高处远眺的景象。首句“衙鼓鼕鼕报晓天”,描绘了早晨的衙役敲锣打鼓报时的场景。接着,“披衣拭眼醒酣眠”表达了作者起床后清醒的状态。接下来的两句,“窗前蕉叶青犹卷,郭外杨枝绿倒悬”,描绘了窗外的绿色植物随风摇曳的景象。第三句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晓望” - 解释:早晨起来望着远方。 - 译文:在清晨,我独自醒来望向远方。 - 注释:晓(黎明) - 表示时间;望(观察、注视) - 动作。 第二句:“晨钟惊独起” - 解释:被寺庙的晨钟声惊醒。 - 译文:被寺院的钟声突然唤醒。 - 注释:晨钟(指寺中的早课钟声) - 象征新的开始或日常活动的开始;惊(惊动、使觉醒) - 动作;独起(独自起床
【注释】 晓:早晨。徙倚:徘徊,逗留。东皋:在长安城南,即曲江池南。着:披上。秋瘦:秋天的景色显得清瘦。小沼:小水塘。半落:月亮刚过中天。运晴:云散天晴。颂丰年:祝愿丰收。 【赏析】 《晓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天。这首诗写诗人早晨登高眺望,遥想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幸福,而自己虽身体衰弱,但精神饱满,依然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地做官,并祝愿天下丰收。 首联“徙倚东皋上
注释与赏析: 晓望 亏蔽烟霞千树林,断溪笼日众岑阴。 山中晴雨非人世,寸恨销磨好鸟吟。 【译文】 早晨起来眺望,只见千树烟霞笼罩,万道溪流像屏障般环绕着太阳。山中晴朗下雨,并不是人间的景象,心中虽有遗憾却也能消磨在鸟儿的歌唱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首句“亏蔽烟霞千树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