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过重阳菊未花,且随白露泛蒹葭。
十年自卧沧江雨,九月虚浮汉水槎。
鼓角城头当落日,楼台天上敛残霞。
不须却羡龙山会,定少林光似若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节过重阳菊未花,且随白露泛蒹葭。(注释1)

译文:重阳节已经过去,菊花还没有开花,我们暂且随着白露泛舟芦苇。
赏析:首联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重阳节过后,虽然时序已近深秋,但并未见到菊花盛开,而是随着白露时节,江上泛舟。这里的“重阳”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而“菊未花”则表达了一种季节更替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十年自卧沧江雨,九月虚浮汉水槎。(注释2)

译文:我十年来一直卧病在床,受尽沧江上的雨淋,九月间又像漂浮在汉水中的船一样漂泊不定。
赏析:第二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自卧沧江雨”,“沧江”即长江,这里用来形容诗人长期卧病的状态。“沧江雨”暗喻着作者的困苦与孤独,而“沧”字还带有深沉、广袤之意,增强了诗句的意境深度。“九月虚浮汉水槎”中,“虚浮”形容飘忽不定,可能是指身体状态或心境。汉水槎则是指古代传说中仙人乘槎渡过天河,这里用来比喻自己如同漂流不定的船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助。

鼓角城头当落日,楼台天上敛残霞。(注释3)

译文:战鼓角声从城中传来,太阳即将落下,高楼台上也收起了最后一抹残霞。
赏析:第三联描写了一幅战争即将结束的景象。在古代,战争往往伴随着鼓角声,这是军队行进的信号。而“城头”指的是城墙之上,“鼓角”则是古代的一种信号方式,这里象征着紧张的战斗气氛。“落日”则是指太阳即将西下。最后一句中的“楼台天上”意味着高处的建筑,“敛残霞”则形容夕阳的余晖被云彩遮挡,给人一种壮丽而又稍纵即逝的感觉。整句诗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和平即将到来的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不须却羡龙山会,定少林光似若耶。(注释4)

译文:不必羡慕那些在龙山聚会的人,那里一定有像若耶溪那样清澈的光。
赏析:最后两句诗是对前文的升华,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在这里用了“龙山会”和“若耶溪”两个典故。“龙山会”通常指的是古人的一种雅集活动,可能是在自然美景中举行的,如山林之中。“若耶溪”则是浙江绍兴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清澈见底、风景秀丽而著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龙山会和若耶溪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赏和追求。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境遇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运用了许多古典意象,如“沧江”、“汉水”、“鼓角声”、“落日”、“楼台”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