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催凉,千崖吐秀,万壑争效潺湲。暂停篮笋,携杖翠微间。点点龙鳞玉甃,堪怜处、屐齿敲悭。朱栏外,粘天万顷,七十二峰间。
呼尊夸更有,松飙凤吹,云岫鸦鬟。又谁送、黄鹂巧唱绵蛮。漫问何山最好,争应道、还有何山。能移兴,新晴月色,飞步上孱颜。
【注释】道场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雨后,满山翠绿。
龙鳞:指岩石上的苔藓,像龙的鳞片。
屐齿敲悭:指穿木屐的人因脚小而难以踏进。
黄鹂:即黄莺,又名金鶗。
孱颜:指弱小无力的身躯。
赏析:
《登道场山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秋九月,作者任徐州知州时。道场山,在江西南昌市西南。诗人登临观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雨后山中景色的美丽动人,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清新明丽,自然天成。
首联:“一雨催凉,千崖吐秀,万壑争效潺湲。”
译文: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凉,群山竞相展露芳华,万壑争流发出潺潺流水之声。
“一雨”点题,“催凉”二字,点出时间是在秋季,因为秋季多雨,所以“一雨”,既写出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千崖吐秀”,“万壑争效”,形象的描绘出了雨过天晴之后山间的景象。
颔联:“暂停篮笋,携杖翠微间。”“暂停篮笋”,指的是停下篮子去采摘竹笋,这里的竹笋,是指刚刚长出的嫩竹;“篮笋”,就是嫩竹的意思。“携杖翠微间”,指的是拿着拐杖行走在青翠的山腰之间。
颈联:“点点龙鳞玉甃,堪怜处、屐齿敲悭。”“点点龙鳞玉甃”,形容岩石上苔藓密布,如同龙鳞一般。“堪怜处”,“堪”字有值得、可取之意,“怜”字则是爱怜、可怜之意,“堪怜处”也就是可爱之处。“鞋齿敲悭”,意即穿木屐的人因脚小而难以踏进。
尾联:“朱栏外,粘天万顷,七十二峰间。”
译文:红漆栏杆外面,覆盖着天空的万顷碧波,七十二座山峰错落其间。
“朱栏外”指红色的栏杆外,“粘天万顷”形容水势浩大,仿佛要把天际连在一起。“七十二峰”,“七十二”是虚数,用来形容山峰之多。
尾联:“呼尊夸更有,松飙凤吹,云岫鸦鬟。”“呼尊”意为大声呼喊,此处用来表现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不羁的胸襟。“更”在这里有增加的意思。“风”指松涛声。“飙”为暴风。“云岫”、“鸦鬟”则形容云海翻涌、如鸟之鬟发。
尾联:“又谁送、黄鹂巧唱绵蛮。”
译文:又有谁能将这美妙的声音送到远方呢?
“又谁送”意指又有什么可以送的呢?“黄鹂”指黄色嘴巴的小鸟。“绵蛮”是柔软缠绵的意思。“巧唱”则是指小鸟唱歌声音优美动听。
尾联:“漫问何山最好,争应道、还有何山。”
译文:我不禁问道:那最美的山在哪里呢?众人一定会说:当然还有比它更美的山。
“漫问”意为随意提问,“争应”,争着回答。“道”是说话的意思。“最”是最好的意思。“还”是还有的意思。“何山”指什么山。“最好”即最美丽的意思。“争应”表示大家都这样说的意思。“还有何山”则是指还有很多美丽的山水值得游览。
尾联:“能移兴,新晴月色,飞步上孱颜。”
译文:能激起我的兴致,晴朗的新月下,我轻快地登上了这座山峰。
“能移兴”意为能够激起兴致。“孱颜”是形容山形瘦长的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