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官阁帝城东,一望燕山感慨同。
易水寒生人别处,渔阳秋在雁声中。
胡笳怨彻长榆月,画角吹残落木风。
我自感君歌出塞,相过非为菊花丛。

以下是对李云龙《九日集李公詹别署》的逐句释义:

  • 瀛洲官阁帝城东:描述了诗人站在位于帝城东的瀛洲官阁,远望燕山。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 一望燕山感慨同:通过“一望”和“感慨同”两个词,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历史沧桑的深深感叹。
  • 易水寒生人别处:易水寒冷,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痛苦。这里的“人别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 渔阳秋在雁声中:渔阳是唐朝安禄山起兵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氛围。而“雁声中”则寓意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 胡笳怨彻长榆月:胡笳是古代乐器,常用于表达悲伤。长榆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这里的“怨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哀伤和失落。
  • 画角吹残落木风:画角是古代的一种号角,常用于军队中。这里的“吹残”意味着声音渐渐消失,而“落木风”则暗示了冬天的到来。这里的“吹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而“落木风”则寓意着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我自感君歌出塞,相过非为菊花丛: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自己也感受到了你的歌曲中有出塞的情怀,但我们相聚在一起不是为了菊花。”这里的“感君歌出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感激,而“相过非为菊花丛”则表明了诗人的豁达和洒脱。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得出以下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燕山、易水、渔阳等地点的描述,以及胡笳、画角等元素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切感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历史典故的融入,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此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