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静峭,月昏黄。捣练声高夜正长。
万绪千丝提不尽。随风和恨过西墙。
捣练子:庭静峭,月昏黄。捣练声高夜正长。万绪千丝提不尽。随风和恨过西墙。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画面。在深夜中,庭院显得特别寂静,月亮也显得有些昏暗。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女子正在努力地捣制着衣服,她的动作伴随着夜的深沉和月光的斑驳。然而,无论她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完全理清内心的千丝万绪。
诗中的“捣练声高夜正长”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时间上的延绵与情感上的深远。夜深人静时,那不断传来的捶打衣物的声音似乎成为了这个夜晚唯一的声响,这声音不仅代表着劳作,更象征着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等待。而“万绪千丝提不尽”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无法割舍的程度。这不仅仅是关于物理上的工作,更是心灵上的牵绊和情感上的纠结。
诗的最后一句“随风和恨过西墙”,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女子的情感随着风一起飘散,穿过了西墙,仿佛要到达那个远在他乡的人身边。这里的“风”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传递思念的工具,将女子的怨恨和思念带到对方的身旁。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场景的精细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深度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与记忆的表达。通过对这一简单场景的描述,诗人贺铸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对于离别与相思的深刻体会和无尽哀愁。
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情感细腻处理的智慧。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物心理之间关系的巧妙运用,贺铸使得这首《捣练子》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深深地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