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一朝明月雁声多。带得边愁无那。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独愁乡思满蹉跎。梁甫狂吟谁和。
【注释】
紫塞:指边塞。朝朝烽火:指边防上不断传来警报,形容战事频繁。青楼夜夜弦歌:指京城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一朝明月雁声多:一夜间明月高照,听到的是南飞的大雁的叫声。带得:携带。边愁:指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无那:没有法可施。云阙:指朝廷,皇宫。九重:指皇帝居住的宫殿。阊阖门:《周礼·天官·宫伯》:“王日出,则奉皮币于太庙,祝史陈祀器,行迎岁。”郑玄注:“皮币,皮束玉帛,所以荐神。”孔颖达疏:“以皮束之玉帛献于神也。”后用为天子祭天地、宗庙的代称。家山:指作者家乡。万里岷峨:指家乡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之中。独愁乡思满蹉跎;只因为思念家乡而白白地消磨了时光。梁甫吟:指《梁甫吟》,是曹操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他的豪迈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谁和”指无人应和。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当时诗人任隆兴府通判,正逢金兵南侵、宋金议和之际。全词借咏史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首句“紫塞朝朝烽火”写边塞烽火连天,战火连绵不断,表现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形势严峻。“青楼夜夜弦歌”与“紫塞朝朝烽火”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京都中的歌舞升平景象,暗示了作者身处险境却依旧沉溺于享乐生活的矛盾心理。“一朝明月雁声多”,一夜间明月高照,听到的是南飞的大雁的叫声。大雁南飞,意味着战争结束或战事平息,但作者却因担忧国家的存亡而无法安心享受这难得的和平时光。
词人通过“带得边愁无那”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这里的“带得”既指携带着边关的烽火与忧愁,又暗含着词人自身肩负重任、身不由己的情感。“无那”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无法摆脱。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词人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云阙”代指朝廷,“九重”指皇帝居住的宫殿。“阊阖”为古代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比喻朝廷。“家山”指作者的家乡。“万里岷峨”则表明家乡远在万里之外,难以归去。这两句既展示了词人的壮志未酬,又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独愁乡思满蹉跎”一句将词人的内心世界推向高潮。“独愁”强调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乡思”则直接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满蹉跎”则暗示了词人因未能及时回到家乡而倍感遗憾和懊恼。
整首词通过对边关烽火、青楼弦歌、明月雁声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