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儿万里惯长征,临歧漫凄然。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试问今谁健者,慷慨著先鞭。且袖平戎策,乘传行边。
老去惊心鼙鼓,叹无多忧乐,换了华颠。尽雄虺琐琐,呵壁问苍天。认参差、神京乔木,愿锋车、归及中兴年。休回首,算今宵月,犹照居延。

【注释】

(1)八声甘州:词调名,又名“甘州》、《醉蓬莱》。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一叠韵。

(2)伯愚:张浚,字德远,号潜斋,宋高宗时宰相,抗金名将,以力主北伐著称。

(3)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当时为金朝的重镇,张浚任此职。

(4)临歧:送别之时。

(5)榆关:即山海关,在辽宁省西部渤海湾东岸的崇山峻岭中。

(6)沙虫:水边浅沙中之螺蚌等小动物。

(7)莽莽烽烟: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四起。

(8)健者:有胆略、智谋的人。

(9)袖平戎策:拿着平定边患的策略。

(10)老去:年老体衰。

(11)神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当时是南宋都城。

(12)雄虺(huǐ):指盘踞一方的豪强。

(13)琐琐:形容细小琐碎之事。

(14)呵壁问苍天:指张浚曾于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在燕京(今北京)登城而呼天求援,事见《宋史·张浚传》。

(15)参差:错杂,不整齐。

(16)神京乔木:指汴京故都的树木。

(17)锋车:指南宋的精锐部队或精锐战马。

(18)居延:古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西。

【赏析】

《八声甘州·送伯愚都护之任乌里雅苏台》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一首送别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作者正在燕京(今北京)登城而呼天求援,事见《宋史·张浚传》。全词借送行之作抒发了作者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不满,对抗敌图强的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片先点出送别对象——一个有才干而又刚直敢谏的男子汉。他万里长驱,奔赴前线,临别却黯然神伤,令人感慨不已。接下来写这位男子汉的抱负。他认为当今抗敌的英雄,只有自己这样的人物才能担当大任,因此慷慨激昂地表示要率先行动起来。接着词人以反诘的语气,提出疑问:“如今谁是英勇善战的将士?”言外之意是:当今天下,没有能与自己匹敌的英雄,只有慨叹而已。这一句既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也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然后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英雄豪杰的遭遇。他们虽身怀雄才大略,但往往不得其用,只能屈居人下,受人欺侮。这里暗含着词人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不满。

过片后两句,词人笔锋陡转,由对前人的评论转为对现实的感叹。他看到那些雄霸一方的豪强,正肆无忌惮地横行无忌,不禁发出愤怒的质问:“你这些小小的豪强,难道就不能问问苍天吗?”这一句是对前句的有力回应,同时也暗示出张浚当年在燕京登城呼救的事。

下片写词人年岁已高,但仍心系国事,时刻不忘报效国家。他看到汴京的神京大树被风雨摧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国忧民之情,想到自己的儿子尚年少,恐怕不能继承自己的遗志,不禁感慨万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振兴中华、收复失地的理想。

全词借送行之际,抒写了词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不满,以及对抗敌图强的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怀;同时流露出词人为时局忧虑、为个人命运担忧的复杂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