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高中酒,去国行吟,秋风倦旅天涯。落日长安,浮云西望能遮。津楼卧惊凉雨,燕辞巢、客未还家。背镫起,为清愁断水,病眼看花。
醉墨乌丝多感,叹十年尘迹,身世团沙。人事音书,不堪重梦东华。哀时庾郎萧瑟,仗江关、词赋销它。归计晚,倚吴桡、慵和浣沙。
声声慢·题叔问戊戌沽上词卷
注释:
伤高中酒,去国行吟,秋风倦旅天涯。落日长安,浮云西望能遮。津楼卧惊凉雨,燕辞巢、客未还家。背镫起,为清愁断水,病眼看花。
醉墨乌丝多感,叹十年尘迹,身世团沙。人事音书,不堪重梦东华。哀时庾郎萧瑟,仗江关、词赋销它。归计晚,倚吴桡、慵和浣沙。
译文:
伤高歌痛饮后,离去故国踏上旅程,在秋风的吹拂下感到倦怠。夕阳下的长安城,浮云西飘挡住了视线。站在渡口楼上听着雨声,燕雀飞走了巢中雏鸟,我还没回家。背着灯笼起身,被深深的忧愁打断了思绪,眼睛因看花而生病。
醉酒后挥毫泼墨,心中感慨万千,感叹这十年间的世事如尘土般消散,我的一生像一团沙。听到人与人的交往消息,我不禁想起了往昔。看到秋天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悲凉和萧瑟。我仗着江边关口,写下了许多诗词,但它们并不能抚慰我内心的伤痛。我的计划是回到家乡去,靠在船舷上,懒得再写《浣溪沙》了。
赏析:
《声声慢·题叔问戊戌沽上词卷》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作者对友人叔问在金朝做官时的词作的题咏之作。全词借景抒怀,以“悲秋”作为全词的核心主题。通过“悲秋”、“伤春”两个层面,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之情、孤寂之感以及壮志难酬之悲,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及对友人的同情之情。
上阕开篇即点明写作背景,作者在友人的《戊戌沽上词卷》前加注“戊戌”,表明自己是在戊戌年(宋高宗绍兴九年)写的这首词。“伤高中酒”三句,点明写作缘由:“中酒”,意为饮酒过度;“中酒”之后又“去国行吟”,“行吟”,意为漫游吟诵。“中酒”和“行吟”都表现了辛弃疾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报国无门的矛盾心理。“秋风倦旅天涯”一句,写诗人在异地的游子形象:在秋风的吹拂下倦于漂泊,感到十分疲惫。“落日长安”,写他身在异乡,看到落日从长安城西面升起,联想到自己的故乡。
下阕主要写了词人的两种感受。“醉墨乌丝多感”,是写词人对友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他看到友人在酒席上挥毫写词,内心十分感动,想到自己十年前在仕途上也是如此奔波劳碌,但如今却已像一团沙子一般散失殆尽,于是不禁泪下沾衣。“叹十年尘迹,身世团沙”三句,是说自己在十年里,官场上的风云变幻如同尘土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自己的命运像团沙一样,被命运所摆布。这里用“团沙”形容自己的命运之渺小。而“人事音书”一句,则是说:现在听到友人的消息,只能感叹人事不如意,连书信也难以收到。最后两句“哀时庾郎萧瑟,仗江关、词赋销它”是说:看到秋天的景象,心中不由得生出了悲凉和萧瑟;我仗着江边关口,写下了许多诗词,但它们并不能抚慰我内心的伤痛。这几句写出了辛弃疾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全词由抒情转入议论,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之情和孤寂之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