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香骢铜街。有筝琶夜月,箫鼓春雷。说似清时歌舞,旧家楼台。桑海后,仍崔嵬。怡近依、方壶蓬莱。只币地花钿,齐云榜篆,零乱劫馀灰。
觚棱梦,愁天涯。早霓裳曲怨,湘瑟弦哀。底事燕兰芳约,渺兮予怀。今昔感、成低徊。唱渭城、何戡重来。问凄断云韶,青霜鬓催知几回。
嘶香的铜街,有筝琶夜月,箫鼓春雷。说似清时歌舞,旧家楼台。桑海后,仍崔嵬。怡近依、方壶蓬莱。只币地花钿,齐云榜篆,零乱劫馀灰。
【注释】:
- 嘶香:形容女子的香气。
- 铜街:指繁华热闹的街道。
- 筝琶(gān pá):泛指乐器,如琵琶、筝等。
- 箫鼓:指吹奏的乐器。
- 清时:太平之世,指北宋初年。
- 清时歌舞:指北宋初年太平盛世时的歌舞升平景象。
- 旧家楼台:指故居的楼台。
- 桑海:指南宋时期国势衰败,国土被金所占据的景象。
- 崔嵬:高大的样子。
- 方壶蓬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名,这里借指故居。
- 币地:指故居所在地的地方官员。
- 齐云榜篆:指故居的匾额上刻着的文字,篆体。
- 燕兰芳约:指故居中曾经约定过的情义和友情。燕兰,喻指故居中的燕子和兰花;芳约,美好而深厚的约定。
- 燕兰芳约,渺兮予怀:故居中曾经约定过的情义和友情,已经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了。
- 今昔感、成低徊:对今昔变迁的感慨,让人难以自已。
- 唱渭城、何戡重来:故居中曾经有人唱《渭城曲》,如今何戡再次来到故居。
- 问凄断云韶:询问故居中曾经演奏《云韶》乐曲的情景。
- 青霜鬓催知几回:用青霜来比喻人因忧愁衰老的情况。
【赏析】:
此词为词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所作,词人在一次社集中赋查楼菊部,即兴作词,表达了自己对故居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兴亡、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词以“嘶香铜街”开篇,描绘出一幅繁华喧闹的街市景象,接着通过“说似清时歌舞,旧家楼台”两句,引出了故居的背景,展现了北宋初年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故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桑海后,仍崔嵬”。这里的“崔嵬”,既表示故居仍然屹立不倒,又暗示着国家的衰落和故居的变化。
词人通过“怡近依、方壶蓬莱”两句,进一步描绘出故居的位置和环境。方壶蓬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借指故居,意味着故居如同仙境一般美丽而又神秘。
“只币地花钿,齐云榜篆”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故居的匾额上刻着的文字,篆体。这些文字代表着故居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也象征着故居主人曾经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词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故居的描述上,而是转向了对国家和人生的感慨。他感叹道:“底事燕兰芳约,渺兮予怀。”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何故居中曾经约定过的情义和友情,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了呢?这既是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也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接下来的“今昔感、成低徊”两句,则表达了他对今昔变迁的感慨,让人难以自已。他深深地思念着故居,同时也感叹着国家的兴亡和人生的无常。这种感慨,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词人以“唱渭城、何戡重来”结束全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故居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期待着故居中的人再度来到故居,继续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这种期待,既是对故居的留恋,也是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词以故居为背景,通过对故居的描绘和对国家、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