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蒙。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愁侬。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耸对寒空。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
微红。漏火深松,如有客,隐灯篷。只幽思无着,云随高下,水隔西东。栏干,可怜倚遍,恨吟魂、曾不肯来同。偏是怀人不见,半钩月吐前峰。
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蒙。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
注释:登上高楼远眺,只见无边无际的黑夜,天空中银河斜着倾斜,刚刚落下的海浪在变换着秋季的景色。
赏析:此句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后所见到的夜晚景象。“无际”形容夜空之深广,“夜迷蒙”写出了夜色的朦胧与幽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通过描写银河、怒潮和天象的变化,进一步衬托出夜晚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
注释:正当银河斜倾,大海波涛刚刚平息,天地间已经换了秋色。
赏析:此句紧承上文,描绘了夜晚的天象变化。“斜倾”和“初落”两个词分别描述了银河的方向和海浪的状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而“天换秋容”则巧妙地将秋天的景色融入其中,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
愁侬。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耸对寒空。
注释:我啊,四更时分的影子疲惫不堪,孤单地陪伴着古塔,面对寒冷的天空。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时的孤独与无助。“四更”是指深夜十二点,此时人容易感到疲倦。而“倦影”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影子在寒空中孤独地矗立,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同时,“孤耸对寒空”则突出了古塔的孤独与坚韧,与作者的心境相呼应。
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
注释:因此,我把离别的忧愁唤了出来,让它随着声音飘过冷清的大雁。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深深眷恋。“唤起”一词不仅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暗示了这种情感是难以抑制的。而“带声飞过霜鸿”则以大雁为载体,寓意着离别之苦如同寒霜一般刺骨,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重逢的期望。
微红。漏火深松,如有客,隐灯篷。
注释:微红的光透过稀疏的松林,仿佛有客人躲在灯篷下。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而略带神秘感的画面。“微红”一词既形容了天色的微明,又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而“漏火深松”则通过描述火光在松林中的摇曳,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隐灯篷”则巧妙地将人物引入其中,让人不禁想象起那灯火通明的地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与欢聚。
只幽思无着,云随高下,水隔西东。
注释:我的思绪飘荡不定,就像云随着高低起伏,水隔断了东西南北的方向。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不安。“幽思无着”既指作者思绪纷乱,无法安定下来,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状的不满。而“云随高下”则用云彩的飘动比喻自己的思绪,展现出了一种飘渺不定的感觉。至于“水隔西东”,则通过水的阻隔来象征人生中的矛盾与困惑。
栏干,可怜倚遍,恨吟魂、曾不肯来同。
注释:栏杆边,我多次凭栏而立,思念之情如此深切,以至于连魂魄都不愿意离去与你同行。
赏析:此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怜倚遍”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而“恨吟魂”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一句“曾不肯来同”则是对过去友谊的美好回忆和对现在分离现实的深刻感慨。
偏是怀人不见,半钩月吐前峰。
注释:偏偏是因为怀念你,却见不到你的身影,只有一轮半钩的新月从山峰后面露出头来。
赏析:此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的情感走向,又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偏是怀人不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期待重逢的愿望;而“半钩月吐前峰”则以自然景观作比,寓意着希望与失望交织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歌以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及其内心的复杂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