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点梅梢萼。隐隐见,胭脂著。未到春归,预结探春期约。顿忆花前,恣少年行乐。劝觥筹,履交错。
梦先觉。玉照堂空却,翩翾翠禽飞啅。叶底青圆,也共残花零落。试托悲吟,赖旧时弦索。恨伊行,旧情薄。

【注释】

碧牡丹

数点梅梢萼。隐隐见,胭脂著。未到春归,预结探春期约。顿忆花前,恣少年行乐。劝觥筹,履交错。

梦先觉。玉照堂空却,翩翾翠禽飞啅。叶底青圆,也共残花零落。试托悲吟,赖旧时弦索。恨伊行,旧情薄。

译文:

数朵梅花点缀在枝条上,隐隐约约地露出红色。还没到春天回来的时候,就预先约定了探春的时间。突然想起了花前,恣意享受青春的快乐。劝酒的酒杯交错,舞步错落。

梦中醒来,看到玉照堂空无一人,翠鸟在空中飞翔和鸣。叶子底下的花朵已经变得青色,也与残留的花朵一同凋零。试着用悲怆的歌声来吟唱,依靠过去的琴弦。遗憾的是他走了,过去的感情很浅薄。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通过咏物寄寓感慨。全词以咏物起兴,由“碧牡丹”而引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慨叹。“玉照堂”,即玉镜台,是宋徽宗宣和年间所制的御座,上面有铜镜。此词写于汴京被金军攻破之后。作者借咏牡丹寄托自己对故国沦亡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之意。

“数点梅梢萼。”起笔即描写眼前所见的“碧牡丹”的几片花瓣,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隐隐见,胭脂著。”写牡丹的花朵隐约可见,红花点点,如同涂上了胭脂一般。“未到春归。”则暗示了春天尚未到来,因此才没有盛开。这一句中隐含着作者对于美好时光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预结探春期约。顿忆花前,恣少年行乐。劝觥筹,履交错。”这几句则是回忆当年在牡丹花下畅饮的情景。在这里,“预结探春期约”既指与友人相约赏花,又暗含了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岁月的无限憧憬和期待。然而好景不长,“梦先觉。”突然之间,梦醒时分,一切如烟云般消散。这一句中的“梦先觉”既指梦醒了,也含有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叹;而“玉照堂空却”则暗示了故人的离世或离别之痛,以及由此带来的空虚感。

“叶底青圆,也共残花零落。”这两句是对牡丹花的进一步描写。“叶底青圆”,形容牡丹花的叶片翠绿、丰满而有光泽。同时,它也象征着故人的美好形象——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保持着青春的风采。然而,美好的事物终究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它们也会像残花一样逐渐凋零枯萎。这两句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愁与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试托悲吟,赖旧时弦索。”这两句则是对牡丹花的命运进行总结性的描述。“试托”,即尝试着弹奏一曲悲歌;“赖旧时弦索”,则意味着凭借曾经熟悉的琴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念。这两句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感叹;既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也有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韵味和感人的力量。

最后两句“恨伊行,旧情薄。”则是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感情变薄的无奈感受。其中“恨伊行”指的是对故人的深深怨恨和不满;“旧情薄”则是对于过去感情变薄的事实的无奈接受和感慨。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整首词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

这首词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沧桑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生命感。其艺术手法新颖独特,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