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含离绪更含烟。万树园居带玉泉。莫问瑶池阿母事,新词凄绝鹧鸪天。
杨柳枝 · 蓟门春柳词三十首,借比竹余音韵
已含离绪更含烟。万树园居带玉泉。莫问瑶池阿母事,新词凄绝鹧鸪天。
【注释】:
杨柳枝: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已含:已经含有。
含烟:犹含情脉脉。
园居:园林中居住。
带玉泉:指园中水声潺潺似玉泉之清流,喻其清丽。
莫问:不须去理会。
瑶池:神话中西王母的宫殿。
阿母事:指阿母(西王母)的事。
新词:即新词,词牌名。
鹧鸪天:即《鹧鸪天》,词牌名。
赏析:
《杨柳枝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三十二首,因采用乐府旧题,故又名《杨柳枝辞》。此词是其中之一,借咏杨柳抒写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生死不移的爱情观和高尚情操。
“杨柳枝,蜀国曾闻子规鸟。”这两句是起兴,由蜀地而想到杨柳枝,再由杨柳枝而联想起子规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承上启下,写听到折柳曲而引起故园之情。折柳在古代是一种惜别的象征,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与别离联系在一起,所以折柳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此夜”句就是由此生发而来。因为作者听到的是一曲折柳歌,联想到折柳在古时多用以表示惜别,所以不禁触发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是感情发展的枢纽。
“春风一夜到天涯,陌上行人头上花。”这是写春天的景色。陌上行人头上的花,是说头上戴的不是柳絮而是桃花。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是作者所要写的重点,重点是表达作者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枝,蜀国曾闻子规鸟。”这两句是起兴,由蜀地而想到杨柳枝,再由杨柳枝而联想起子规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承上启下,写听到折柳曲而引起故园之情。折柳在古代是一种惜别的象征,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与别离联系在一起,所以折柳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此夜”句就是由此生发而来。因为作者听到的是一曲折柳歌,联想到折柳在古时多用以表示惜别,所以不禁触发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是感情发展的枢纽。
“春风一夜到天涯,陌上行人头上花。”这句诗是说,春风刮过一夜就吹到了天涯海角,而路上的行人头上都戴着美丽的鲜花。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是作者所要写的重点,重点是表达作者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莫问瑶池阿母事,新词凄绝鹧鸪天。”这两句是作者的回应:不要谈论那些神仙的事情,这首新词写得非常凄凉。这两句是对前面所写的感情的回应。前面写春天的景色,后面写自己的愁绪,中间插入了一首折柳曲,最后以“莫问瑶池阿母事”作结,表示不要谈论那些神仙的事情,这首新词写得非常凄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生死不移的爱情观和高尚情操。它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之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