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粟收馀,金丝种后,蕃行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丸泥,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注释】
玉粟:形容肌肤洁白如玉。蕃行:指番人,即少数民族。双管:比喻笔力雄健。何人:指谁。呼吸:比喻文章或诗作的气势。一丸泥:比喻一文钱。万缗钱:形容钱财之多。零丁穴:喻小虫或小洞,这里借指被春雷震破的小洞。蜃楼:古代传说中海上的蜃气所成的城堡。沙角台高:指沙角灯塔。沙角灯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塔灯之一。浮槎:指木筏,泛指舟船。霓节:彩虹般的彩带和饰物,这里借指旌旗。澄波:清澈的水波。镜圆:像镜子一样圆。绝岛重洋:远隔重洋。传:传播。回舷:掉转船头。
【赏析】
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异域他乡看到异族风情的奇异景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起首两句,“玉粟”、“金丝”两对叠句,既描绘出异族的肤色、发色,又暗示了他们生活的环境。“蕃行”、“蛮烟”,则进一步勾画出一幅幅异国风情的画面,使人仿佛看到了异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双管”,是说笔墨有力,笔势雄健。“横陈”,是指横放着,用笔横着书写。这两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低,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令人爱不释手。“不知呼吸成滋味”五字,是说,他们的文章犹如美食佳肴一样,读起来令人感到舒畅愉快,好像品尝到甘美的滋味。“挑灯”四句,是说作者在异域他乡,夜深人静之时,挑灯读书,直到天明。这一句,不仅写出了作者勤奋好学的品格,而且通过这一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对异族文化的向往之情。“最堪怜”三句,是说,最让人感到可怜的是,这些异族的文化,竟然要捐掉许多万贯家财才能购买得来。“双管横陈”,是对前一句“双管”的具体解释,也是对作者写作态度的具体描写,表明作者是用心良苦的。“沙角台高”三句,是说,当沙角灯塔建成之后,那些异族人民再也找不到藏身之处,只好逃之夭夭了。“浮槎”两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虽然逃之夭夭了,但是他们的文明成果却留下了,就像那飘浮在空中的木筏和五彩缤纷的彩带装饰品一样。“更应传”三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留下的文化成果,将像一道彩虹一般,从远方传来。“绝岛”、“重洋”两处,都含有“遥远”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异族人民留下的文化成果,将会从遥远的海岛传到远方的大海中去。
下片写作者对异族文化的向往之情。起首三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纷飞的和平环境中,他们的文化自然发展得比较完善。这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环境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异族人民的同情。“春雷”两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生活得很悠闲舒适。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生活的羡慕,也表现出了对他们勤劳精神的高度赞扬。“沙角台高”两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虽然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环境中,但是他们依然很勤劳地工作着。“浮槎漫许陪霓节”三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虽然过着安逸的生活,但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时常向远方眺望,希望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去。这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异族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澄波似镜长圆”两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虽然没有战争,但是仍然非常勤劳,他们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一样。“更应传”“绝岛重洋”三句,是说那些异族人民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将会像一道彩虹一样,横跨万里,传到远方的世界去。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具体补充,也是对整首词的概括总结。
这首词通过咏叹异族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友好交往的向往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