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毂芳尘,红楼梦迹,寻春春向谁边。拾翠人逢,衣香惯惹吟鞭。东风十里淞南路,任消磨、金粉年年。比天台、一饭胡麻,本事流传。
欢场例有团沙感,话杜郎丝鬓,倦对茶烟。小字冰缣,诗心为致缠绵。桃花人面依然在,唤真真、画里相看。只愁它、玉树残歌,咽尽啼鹃。

【注释】

冯志青龙华饯春图:即《高阳台》,是一首咏春的词,写于南宋末年。作者在上片中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游人如织,寻春者络绎不绝的情景;下片则写春去后留下的感慨,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之君的痛惜之情。

“高阳台 · 冯志”:词牌名。又名《高阳台》《玉楼春慢》。此调双调,六十字,上阕五句三仄韵,下阕五句两平韵。前段四句,两结句各三字,两结句均用仄声韵。过片三句,两结句各三字,两结句均用平声韵。此调为宋人贺铸所作,其词多以艳情为主。

钿毂芳尘:指车上装饰精美的车轴上落有芳香的尘土。

红楼梦迹:指车马经过之处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拾翠:拾取女子采集翠羽等物,喻男子追求女子的行为。

衣香:衣服散发出来的香气。

东风十里:形容春风拂面的感觉。

金粉:代指富贵人家。

天台:《山海经》中记载的神仙居所,传说中神仙们常常在此聚会。

一饭胡麻:指孔子曾经在鲁国的一个农家吃饭,饭后与农民讨论道德问题,并从那里学到了治国理政之道。后来孔子离开鲁国时,曾向农民告别说:“吾党之直者见之矣。”后人据此称孔子为“一饭之师”。

团沙:指团簇在一起的泥土。

丝鬓:指鬓发像丝一样柔软、细长。

小字冰缣:指书信上的小字清晰如冰如绢。

诗心:指诗人的心绪。

桃花人面:指美丽的女子。

真真:古代妇女的代称。

玉树:指美少年。

残歌:指哀婉的歌声。

啼鹃:传说中的杜鹃鸟,每年春末夏初发出悲哀的鸣叫声。

【赏析】

这首《高阳台》是南宋末年词人冯延巳创作的一首咏春的词。词中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游人如织,寻春者络绎不绝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之君的痛惜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上片开头两句“高阳台 · 冯志青龙华饯春图”,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游人如织,寻春者络绎不绝的情景。这里通过对春天的到来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氛围。接着两句“拾翠人逢,衣香惯惹吟鞭”,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的心情。其中“拾翠人”指的是那些喜欢采折鲜花的人,“衣香”则是指女子身上散发出的香气。这两句通过描绘人们赏花、采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的欢乐之情。最后两句“东风十里淞南路,任消磨、金粉年年”,则是对春天离去后的感慨。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风,而“淞南路”则是指一条道路。这两句通过描述春风拂面的感觉,以及人们沿着道路漫步的情景,表达了春天逝去的哀愁和不舍之情。

下片开头两句“欢场例有团沙感,话杜郎丝鬓,倦对茶烟”,则是对游人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进行描绘。其中“团沙感”指的是人们在欢场中的孤独感,而“杜郎”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雅号。这两句通过描绘人们在欢场上的对话和交流,展现了人们在欢场中的孤独和无奈。接下来两句“小字冰缣,诗心为致缠绵”,则是对书信的内容进行描述。其中“小字”指的是书信上的小字,“冰缣”则是指书信上的纸张。这两句通过描述书信上的文字内容,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思念之情。然后两句“桃花人面依然在,唤真真、画里相看”,则是对现实中的人物进行描绘。其中“桃花人面”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而“真真”则是古代妇女的代称。这两句通过描述现实中的女子和画中的形象相互映衬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两句“只愁它、玉树残歌,咽尽啼鹃”,则是对现实悲剧的感慨和表达。其中“玉树”指的是美少年,而“啼鹃”则是指杜鹃鸟。这两句通过描绘美少年的离世和杜鹃鸟的悲鸣,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哀怨之情。

整首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的到来、离去以及人们的活动和情感进行描绘,展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悲剧的感慨。同时,词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