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尚唤琵琶。晚风斜。记得年前,同坐碧窗纱。
箫巳断。人不见。向谁嗟。栏外那堪,茉莉又开花。
乌夜啼
鹦哥尚唤琵琶。晚风斜。记得年前,同坐碧窗纱。
箫巳断。人不见。向谁嗟。栏外那堪,茉莉又开花。
译文:
鹦哥还在叫着琵琶曲,傍晚的微风带着一丝斜斜的感觉。还记得去年我们一同坐在碧窗纱后面,那时的音乐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
已经没有吹箫的人,我也看不见他。只能对着栏杆叹息,感叹时光流逝。那茉莉花又开始开了,但它再也比不上去年那样美好。
注释:
- 乌夜啼:一种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以咏叹离别、哀愁为主要内容。
- 鹦哥尚唤琵琶:鹦哥(鹦鹉)在叫唤着琵琶,暗示着音乐和欢乐的氛围。
- 晚风斜:傍晚的微风带着一丝斜角,给人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感觉。
- 前年:指的是过去的时间,也就是去年。
- 碧窗纱:碧色的窗户和纱质的窗帘,通常用来装饰房间,给人一种雅致的感觉。
- 箫巳断:箫的声音已经中断了,暗示着某种离别或者悲伤的情绪。
- 人不见:没有人可以看见,可能是指过去的情人或者朋友已经离去。
- 向谁嗟:我向谁叹息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 栏外那堪:栏杆外的情景让人更加难以忍受,可能是指外面的世界或者人事的变化。
- 茉莉又开花:茉莉花再次开放,但这次却不如以前那样美好,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美好的消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晚风中、碧窗纱后的音乐与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的“鹦哥”、“晚风”、“碧窗纱”等元素,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也为之后的离别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色彩。诗人通过“箫巳断”和“人不见”的描写,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情感的深度。最后两句“栏外那堪,茉莉又开花”,更是将现实与回忆进行了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美好记忆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