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真天,溪九曲,岭千重。青巉巉、云外芙蓉。谁携蜡屐,踏遍三十六高峰。只恐那、幔亭宝座尽苔封。
钧天奏,乾鱼祀,今寂寂,昔隆隆。问篯铿、二子朦胧。云裀霞褥,迢遥清夜宴秋风。曾孙醉后,但无情、云雨西东。
【注释】
上西平:指登上华山。西平为古地名,华山又名西岳。
升真天:登仙入天。
溪九曲:指华山有九条峡谷。
岭千重:指山势险峻。
青巉巉:形容山色青翠高峭。
云外芙蓉: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在云端。
谁携蜡屐:指登山的人。蜡屐,一种用蜡烛制成的鞋子。
三十六高峰:指华山有36个峰。
幔亭宝座:指华山东面的玉女峰,相传是黄帝的女婿彤弓所化。
乾鱼祀:指祭祀。
今寂寂:指现在寂静无声。
昔隆隆:指过去雷声震响。
篯铿:传说中黄帝的儿子,名叫铿,字伯牙,善于鼓琴,后封于钟,故称钟子期。
云裀霞褥:形容山间云雾弥漫。
曾孙醉后:指自己。曾孙,曾祖的孙子。
无情、云雨西东:意谓世事变幻无常,无法预料。
【赏析】
此词咏叹华山之奇伟与作者之感慨。全词由登华山写起,首四句写登临所见,五、六句写对往事的回忆,结拍写身世之感和人生无常的哲理。
“上西平”三句,从“升真天”,“游九曲”,“陟千仞”,层层递进地描摹了华山的雄姿。
“青巉巉”三句,以传神之笔勾勒出华山的巍峨险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云外芙蓉”两句,将华山比作云中仙子,既写出了华山的神奇,又表达了作者对仙境般的华山的向往之情。
“谁携蜡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盛事的追忆。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自己虽已步入晚年,但仍然怀有壮志豪情。
“只恐那”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华山现状的忧虑。他认为华山虽然依旧存在,但其昔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沧桑变化的深刻感受和无奈之情。
“钧天奏”两句,描绘了华山周围的自然景观。作者通过对天空、地面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卷之中。
“问篯铿、二子朦胧”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云裀霞褥”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曾孙醉后”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幻,世事变迁无常,无法预料。这种观点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也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深刻理解。
整首词以咏叹华山为主题,通过对华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