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鬟花下扫莓苔。玉几更安排。秦筝弹出宫商调,正林际、好月初来。柱促分明,弦多宛转,风露落闲阶。
遥看北斗挂城隈。击缶共徘徊。曲成虚忆青蛾敛,更调急玉指堪哀。娇入曼声,怨凝繁手,传得美人怀。
【注释】
- 一丛花:即《一丛花·咏白海棠》。
- 呼鬟(huán):呼唤美女。
- 扫莓苔:清除杂草。
- 玉几:珍贵的小桌子。
- 宫商调: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泛指乐曲的调子。
- 林际:树梢之间。
- 柱促分明:乐谱上字句清晰,如竹节。
- 弦多宛(wǎn)转:琴弦多而婉转。
- 风露:微风和月光。
- 击缶(fǒu):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 徘徊:流连。
- 虚忆:空想。
- 青蛾:美人眉目,代指美人。
- 更调急:更加急促地弹奏。
- 繁手:手指繁多,此处形容弹奏技巧高超。
- 传得美人怀:把乐曲传给美人,让她心有所感。
【译文】
在花下清扫莓苔,用玉制的矮桌摆设酒筵。奏起秦筝,弹出优美的宫商之声,月色正好从树梢间照射下来。音符清晰,琴键多而婉转,风和月光洒在闲散的台阶上。
远远望去,北斗星挂在城边,大家击缶一起跳舞,流连忘返。演奏完毕,心中空空,仿佛看见美丽的女子收起了双眉,又弹奏得急促起来,让人感到哀伤。美妙的旋律传得很远,让人感受到美人的内心。
【赏析】
此词是咏海棠的。全词以写景为主,兼及人与事。上片写海棠初开时的情景,下片写海棠盛开后的情形,最后以花与人的感情相联系,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呼鬟花下扫莓苔”一句,描写了诗人邀请女子于海棠树下扫去莓苔,布置宴席的情景。“扫莓苔”三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幽美静寂,也暗示出人物活动的轻松自在,为下文的赏花活动作了铺垫。
“玉几更安排”两句,写主人在花下的布置。这里的“玉几”,既是摆设品,又是赏花人的坐处,更是赏花活动的中心。而“秦筝”二字点明地点,说明是在海棠树下的庭院中。接着“正林际、好月初来”,写赏花的时间和环境。此时正值林间的月色最好,清光皎洁,恰似天上一轮明月当空照临,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柱促分明,弦多宛转”,写音乐声的美妙动听。这里的“曲成”二字暗含了作者赏花的心情,他似乎在欣赏着一曲优美的音乐。而“风露落闲阶”三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赏花时的清幽宁静气氛,令人陶醉在这优美的环境中。
“遥看北斗挂城隈”一句,描写了赏花人在院中遥望北斗星的情景。这既表现了赏花者心情悠然自得,又暗示了时间已到了傍晚时分。“击缶共徘徊”二句是说赏花的人击起缶来,边走边唱地流连忘返。这几句写出了赏花时人们欢快的场面,以及那悠扬的乐曲和轻歌曼舞所构成的优美意境。
“曲成虚忆青蛾敛”二句,写赏花者因听到优美的乐曲而产生遐想,想到那位美丽的姑娘正收起了双眉。这两句既写出了曲子的美好动人,又表现出了赏花者因乐曲而引发的美好联想,同时也暗示了那姑娘的身份和美丽动人的形象。“更调急玉指堪哀”,写乐曲的演奏者正在紧张地弹奏着乐曲,使人感到她那急促的手指在弹奏时流露出的凄楚哀婉的情绪。这句不仅烘托了乐曲的美妙动听,而且使乐曲中的主人公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娇入曼声,怨凝繁手”,写那姑娘正沉浸在乐曲的优美旋律之中,她那柔美的声音和细腻的手势,都随着乐曲的节奏而变化。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姑娘的形象美,而且也表明了乐曲的美妙动听和她对乐曲的喜爱之情。
“传得美人怀”四句,写乐曲传到那姑娘的耳中,使她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也使自己产生了一种愉悦和喜悦的心情,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这首词通过咏海棠来抒发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全词以写景为主,同时兼及人与事,通过对海棠、乐曲和姑娘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一种恬淡清雅、怡然自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