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漫衍鱼龙正奇绝。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谁更投诗吊忠烈。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祗付与、金瓯残缺。恨闰月、经年恰迟来,算带得骄阳,恼人情热。
【注释】
画船:彩绘的船。箫鼓:古代乐器。这里指音乐。
年时:当年之时。
漫衍:随意排演。
鱼龙:神话中的水族,也代称水中之物。正奇绝:非常奇异。
家山:自己的故乡或家乡。
凭记取:回忆起来。
一水潇湘:潇湘,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这里泛指湖南。
艾虎:端午节挂于门上的艾草制成的老虎。
香菰:一种端午节的粽子。
吊忠烈:吊悼忠诚的烈士。
金瓯(ōu)残缺:金制的器具破损。
带得骄阳:带着太阳。骄阳,强烈的阳光,这里形容天气炎热。
【赏析】
《洞仙歌》是宋代词人辛稼轩的作品,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这首词是作者为纪念抗金名将文天祥而创作的。上片追忆过去与文天祥共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抒发了对故国之思和对文天祥的哀悼之情;下片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起句点题,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端午佳节景象。画船、箫鼓,都是节日里的喜庆之物,它们载着人们欢声笑语,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佳节”既指端午佳节,也暗指文天祥被害的日子。因此,这里的“佳节”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寓意深远。
“漫衍鱼龙正奇绝。”接着,作者进一步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鱼龙共舞、热闹非凡的端午节景象。这里的“鱼龙”既指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也暗示了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忠贞精神。这种盛大的节日氛围与文天祥的事迹相呼应,使得全词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然而,如今的端午佳节已经远离了当年的家国情怀,只能通过梦境去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了。这里的“梦里家山”既指文天祥的故乡,也暗指作者自己心中的家乡或故土。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谁更投诗吊忠烈。”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家中悬挂艾虎、食用香菰、吟诗吊唁忠烈的场景。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这里的“投诗吊忠烈”既指民间自发进行的祭奠活动,也暗示了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忠贞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祗付与、金瓯残缺。”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里的“金瓯残缺”既指国家的破碎,也暗指文天祥被害的历史事件。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担忧之情。
这首词通过对端午节习俗和文天祥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